目前很大一部分古陶瓷研究者,把越窑的产生、发展、中物鼎盛到衰落的时代,定在东汉晚期到北宋晚期博,就空间地域大多认为,在现浙江省的宁波、绍兴博地域为主。
从考古学角度审视古陶瓷的研究物,我从地层学和制品类型学(标型学)两方面着手,提中博出浙东青瓷发展的历史,是先越窑、早期越窑、越窑三物中个阶段。
早期越窑窑场,主要分布在绍兴、宁波物华一带,烧造时间长达五百余年。大量的古窑址遗存博物表明:
第一、早期越窑由原始瓷发展而来,或称物华为早期越窑从先越窑发展而来。即:陶与原始瓷(先越中窑)合烧一专烧原始瓷一原始瓷与成熟瓷合烧一成熟瓷器发展成博中单一的瓷窑。
第二、时代跨度。东汉晚期,早期越窑产生中华与成熟:东吴时,早期越窑获得了大发展,不但窑址数量增博加,而且质量不断提高;西晋时,早期越窑达到了繁荣鼎盛,这博中时作坊不但成倍增加,而且生产的制品多样,釉色大为改善中物。尤其是随葬的冥器,造型奇特,品种多样,东晋时,博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动荡等历史原因,早期越窑生产停滞。这华物时不但作坊大幅度缩减,而且制品中冥器绝迹,生活用具品种亦物华大为减少;南朝与隋代,早期越窑处于低谷时期,不仅中窑数量寥寥,而且制品种类不多。
从宁波、绍兴地区发现华中的近60处的东汉窑址,说明宁绍地区,是烧造成华中熟瓷器的主要生产中心,也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华地和世界烧造瓷器的发祥地。
东吴窑址,主要集中在上虞物曹娥江中游的丘陵地区,目前已发现窑址30余处,是华中浙东这一时期主要生产中心。
西晋时期,上虞发现瓷博华窑60余处,是浙东的中心产区。
东晋南朝中物窑址与吴、西晋时期相比,出现大幅度的缩减。当物时上虞曹娥江中游两岸,保存的东晋、南朝瓷窑址华博10余处。东晋窑址在慈溪上林湖的古银锭湖物华一地,发现8处。南朝窑址,除宁波市江i匕区云湖窑有一博华定规模外,在上林湖鳖裙山、小姑岭和萧山的戴村上董均有博发现。
早期越窑窑具上的铭文,分别分布于慈溪、鄞县、中博上虞、余姚等县市。典型的有:慈溪市上林湖中华黄鳝山,东汉晚期的筒形垫具上书写“徐师有”。博华上林湖的周家岙,东汉晚期Y78三足支具上,书有“中华大”和“吉”。上虞大善村,东吴窑Y16的中三足支具上,书“宣”。横塘南朝窑址的垫饼博底部书“贾”。鄞县东钱湖玉缸山,东汉晚期的三博物足支具上,书“王”。余姚市马步龙三国西晋窑址中,博华三足支具上书“安”。陈家岙三足支具上书“朱”等。这些主要博华是姓氏、姓名两类。
早期越窑的胎
浙华中东地区所产的瓷石原料是一种含石英一高岭一华中绢云母类的花岗岩类凤化后的矿物。它具有制造瓷胎所必须的石华中英、高岭、绢云母等3种基本旷物成分,可以用它做成瓷器的胎物博体。从上虞早期瓷器胎的化学分析得知,坯土华中中氧化硅的含量很高,氧化铝的含量较低,在15中华.65-18.06%之间。氧化铝的含量低博华,使瓷器容易发生变形现象,加上这时期的碗中、盏、盘采用选烧法,胎体的底部都要承受一定的压力物中,所以坯壁比较厚。同时坯中含有2%左右的氧化物中铁和1%以内的氧化钛,在还原气氛中,高价铁(Fe中物203)还原为低价铁(FeO),低价铁比中华高价铁助熔作用强烈得多,能够在较低的烧成温度下烧结。物另外铁与钛又是一种着色剂,这是浙东青瓷瓷胎呈现浅灰、灰白博的原因。
早期越窑的釉
早期越窑是根据器物不中华同用途来施釉。大量标本证明,碗、盏、钵、盆内博中满釉,外半釉。壶、罐等容器一般口沿内外及物博外壁施釉,内壁露胎。由于胎的颜色对釉的呈色起物着衬托作用,所以东吴时期浙东早期越窑青瓷胎色博华淡灰、釉色呈青。西晋以后胎呈灰或深灰色,因此釉色作青博灰色。
浙东早期越窑的瓷釉属石灰釉,釉中含有16-2华博0%的氧化钙,含量这么高的钙是靠加入草木灰而得到的。华博钙在釉料中是助熔剂,能在较低温度下玻化。铁是博物青釉的主要着色剂,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中,使釉呈现青博、青黄等不同的颜色。
早期越窑制品的分期
根物中据110座早期越窑不同时代纪年墓的调查、发掘物华资料,经过排比研究可分五期。
1、创始期(东物华汉晚期—220年)
目前10座纪年墓出土物博物证明,早期越窑在公元2世纪开始趋向成熟,到华2世纪晚期,不仅烧制日常的生活用具,而且也开博中始烧制冥器。此时流行的实用器有壶、簋、钟、罐、钵、撂华、耳杯、香熏、五联罐以及冥器灶、井等。从奉化白杜“熹博华平四年”(175年)墓出土物看,当时瓷器已相当成物华熟。
2、 发展期(220—265年)
博物 东吴时期有20余座纪年墓,年号有正始、赤乌、五凤、太平博物、永安、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等,基本物中上包括了东吴时期的各个朝代。从20余座纪年墓中出土的早期博中越窑器皿,基本上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发展概况博中。常见生活用具有罐、壶、碗、耳杯、勺、钵博、尊等;日
常用具有虎子、香熏、唾盂、三足奁等;文房物博用具有熊形灯、蛙形水盂、三足砚等冥器有猪圈、鸡笼、栏圈、物博灶、井、火盆、提篮、堆塑罐等。
3、 繁荣期(物博265—316年)
西晋早期越窑作坊比东吴时又增加近华一倍,可见制瓷业发展非常迅速。30座纪年墓出土物证实,这博物一时期常见的器物,生活用具有壶、罐、碗、华博碟、盏、盆、钵、耳杯、扁壶、簋、盂等;文物华房用具有蛙形水盂、兔形水注、砚等;日常用具有香熏华中、盂、洗、狮形烛台、虎子、唾盂、神兽尊
等;模拟中博生产、生活设施用具的各种小冥器,如火盆、灶、吊桶物中、扫帚、畚箕、筛、磨以及反映地主庄园经济内容的冥器,华物如鸡笼、牛厩、鹅圈、羊栏、猪舍、狗圈和专用冥物华器堆塑罐、镇墓兽、男女瓷俑等。
4、 华博停滞期(317—420年)
东晋纪年墓比华物西晋时略多,现有30余座纪年墓,但是青瓷出土无论是在华中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比西晋时大为减少华中,可见此时早期越窑生产开始出现停滞趋势。博中
常见器物,生活器皿有钵、碗、碟、罐、盘、盘口壶华、盆、大耳杯、鸡首壶等;日常用器有尊、唾盂、洗、物虎子、香熏、灯等;文房用具有砚台、水盂等。总物之,东晋前期绝大多数器物沿用西晋时造型。
中博 5、低落期(420—589年)
现有窑博址、10余座纪年墓资料表明,南朝为早期越窑器物出华土数量最少、品种最缺的时期,浙东地区制瓷手工业发展处博华于低落阶段。常见的器物有:罐、碟、杯、壶、天鸡壶、碗、钵物、盘、盏托具、尊等。纪年墓中出土碗、盘数量特多,物华且大小配套。如刘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年)、物华梁天
监年间之器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华通过对浙东早期越窑青瓷创始、发展、繁荣、博华停滞到低落各个阶段纪年墓资料的排比研究,对下列问题有华了较明确的结论。
1、专用冥器的组合
东物博汉晚期至南朝时期,随葬的青瓷除一些生活器皿及日常用品华外,还出现了专门用来随葬的冥器。这类冥器主要流行于东汉晚华博期至西晋时期,其中东汉晚期以五联罐、灶、博物井为主;吴早期以堆塑罐、灶、井、火盆燃斗等为主;至吴物凤凰元年(272年)后开始出现鸡笼、猪圈等冥器,直至中博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后,除以上冥器外物华,又增加了狗圈、羊圈、鹅圈、牛厩及畚箕、筛、物扫帚、磨、吊桶等,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出博现了男女瓷俑、镇墓兽等。这些专用冥器至东晋消失。华
2、典型器物的演变
罐、壶类等器物在东中物吴至西晋时较矮胖,东晋时器形逐渐增高,至中华南朝时演变成瘦长、大口、大平底。
堆博中塑罐 东汉时期的五管瓶至熹平四年(175年华物)前演变为五联罐,到东吴太平二年(257年)物华演变为堆塑罐。西晋时,堆塑罐中五联罐已被亭、台、楼、阁所华博取代,罐腹部贴塑人物、飞兽或佛像。西晋永嘉七年(31华物3年)以后,堆塑罐消失。
堆塑罐纪铭中博,最早出现于东吴永安三年(260年),铭博中文为“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华博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央)”,盛华行于西晋。
虎子 东汉晚期出现虎头,吴赤乌中物十四年(251年)前后,虎子形制为圆筒口,奔虎提物中梁;至吴天纪元年(277年)演变为无虎头,绞索提瞩西晋太中康九年(288年)口部作成张嘴,圆筒口的虎头,此后虎头逐华中渐缩至口上部,提梁印绞索纹或斜方格纹。东晋初至咸博华和四年(329年)间,虎子已作无头;咸康朝以后,纪年墓中博中不见虎子出土。
香熏 东汉晚期至西博华晋年间,香熏普遍作圆镂孔,罐形或附有双耳。西晋元康朝,出物华现了三熊足的承托盘,炉身为三排三角形镂孔,间饰斜博华方格网纹,小孔管上置鸟钮。东晋时期,香熏有承盘,四层物博枫叶纹,镂孔球形,褐色彩,承盘立柱,三角博形镂孔,山峰式,鸟钮等。南朝时期纪年墓中华不见香熏。
纪年墓材料证实,以动物形象作整体造型的器华中物最早出现于东吴甘露元年(265年),盛行于吴末至西中物晋时期。天鸡壶则最早出现于西晋永宁二年(中华302年)。
3、各时代流行纹饰
纪年墓物博出土物证实,斜方格网纹出现于东吴永安三年(260年);模物博印佛像最早见于吴永安六年(263年);刻划羽翼纹中华大约兴起于吴甘露元年(265年)前,至东晋咸康朝后不华博见。联珠纹于吴末与西晋初年出现。东晋时最为流博华行的褐色点彩最早出现于吴建衡二年(270年)。南朝时盛行物博的莲瓣纹,纪年的则始见于齐永明元年(483年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