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彩釉陶站立鞍马
这匹三彩马形式上很有气势,但它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马的形态肌肉结构比例不够和谐,四肢没有力量,腿的上端有些瘦弱,肌无力,下端太软,长度不够,没有破皮见骨的强劲骨力,与肥硕的身躯相比,不成比例。造成形象上不够雄健,给人的明显感觉是它跑不动。跑不动的马就谈不上骏美,出不来神完气足的气势。
2.其头部结构大了一些,肌肉太厚,鼻孔根本不是马鼻孔的形态特征,将一个小泥条往上一卷就完事,很马虎。嘴张的很大,咧嘴露齿,用力嘶鸣或喘气。真马如果张大嘴长啸嘶鸣的结构只能在休闲的光背马上出现。有络头的马,嘴里应该镳,而有络头、嘴里镳、有革带控制的戍装马,嘴不能张这么大,只能嘴唇抖动,用鼻孔哼出低沉的声音。在牧草生长的草场上,一切佩带、络头、金镳、攀胸、尻带、鞍鞯等都卸下来后,马才能张这样的嘴,这样放肆地嘶鸣。
3.络头、革带、攀胸、尻带等佩带太粗太松垮,没有形成一个有机体。可以想见,只要此马一跑动,这些东西就要从马躯体上掉下来。鞍子太窄,人是坐不上去的,鞍子下面的鞍太大太厚,马鞍不能在马背上固定,这个鞍实际做成搭在鞍上的障泥,这些佩饰,不符合唐马规律性的特点。
4.流苏、杏叶、、联珠等装饰太粗制滥造,过于粗大,起不到美化陶马的作用。
5.三彩釉脏兮兮的,混浊不清,不明丽,不光润,与真正的三彩马有距离。
(二)三彩舞马
此马的头、身躯、四腿的长度等方面塑得符合三彩马体形结构、矫健有力。三彩釉相当漂亮。但这件艺术品明显的问题是:
1.马的鬃鬣太多、太长、太累赘,从颈部的顶端一直垂过颈中部到肩上,又翻卷过来打成一个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因为马鬃鬣既硬又有弹性,不可能像棉花套一样在马脖子上翻卷成捆。只要马一走动它就会掉下来,唐代的雕塑都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不会脱离现实生活去离奇的创作。再说在研究工作中看过大量的三彩马、彩绘马、红陶马,没有见到考古发掘出过一件有这样梳鬃鬣的马。这一点不能不使我们对它的真实性打上一个大问号。
2.马腿的塑造上和普遍的真品也有距离,比如上端太细,没有健壮的肌肉感。下端又太粗,体现不出破皮见骨遒劲感。关节部位也线条模糊,骨骼不清楚。大多数唐马这个部位都注意线条稍微的凸出和转折,以表示它是膝关节。
3.此马鞍鞯上搭了一块布,一直拖到地面,弯曲上来成一个钵,或像一个靴。这也没有见过。现实生活中不可想象。马身上缠着这么长的一块布,柔软摆动,当马奔跑或随着乐曲起舞,必然缠住马蹄,马一定要摔倒。再者无论是马俑实物或墓葬、石窟寺壁画艺术都没见过这样的马。马鞍披挂的是障泥,比较宽,长度到马肚。
4.马鞍下方的马肚腹上挂一蓝色马镫。这在唐代无论什么马俑或骑马俑上均未见过,或我自己没有这个印象。
5.下端马站立的平板太厚,前端尖后端宽,呈三角形,根本不能起到承托作用,只有那块长布卷起来落地成一个支撑点,马才立住。
(三)三彩立马
这匹三彩马在以下方面值得怀疑:
1.造型方面,马的形体太肥胖臃肿,身躯肥胖而马腿太短,形体结构各方面都不符合唐代三彩马的比例。马的臀部几乎是方的,丝毫没有真品这个部位的圆润感。
2.马的络头、革带、攀胸、尻带和各种佩饰的制作工艺,颈部的鬃鬣梳剪的纹理等方面都粗糙、简单。马背上的一套行头,鞍子太小,与肥硕身躯根本不相称,不能坐人。鞍下的白色毡垫又作的过长,甚至比障泥还长,与常见的规律特点不符。
3.胎体太白,与北方坩子土烧成的颜色不符。
4.底板太新,没有丝毫磨损。而从陶范里取出后板的边沿的毛茬都没有修刮掉。
5.釉面太亮太新,浮亮的光泽太显眼。
(四)蓝彩之马
这件作品与真品不相符的地方:
1.胎体太细太白,与一般三彩马用北方坩土作胎有很大区别。真品马俑陶胎白度很低,白中透红,是烧成氛围影响而成。很明显此马是用现代瓷土作胎,加工比较精细,烧成温度一定比真品三彩马烧成温度高很多。
2.四蹄站立的方形底板太厚,太板直,四角没有切割得很圆润。
3.蓝彩太新,呈色太嫩太俏丽。三彩马真品蓝都是很老道的藏蓝色,与此马的蓝色不同。马鞍上的绿色也太怯,不柔美悦目。
4.整件作品从胎到釉,特别是釉光亮度太大,太外露。完全没有因岁月流逝而出现老化磨损的现象。
(五)宝瓶双马
这是一件现代工艺品。瓶的造型和色彩,马的形态与鞍鞯佩头都参考了唐代同类作品的造型、釉质、釉色的特点而创作出来的,马的鬃鬣、披散的马尾、承托马躯体的雕塑则完全是新的艺术构思,颇具新意。与唐三彩相去很远,它是现代工艺品,但它有黄土地带粗犷雄放的民间艺术气质。所以它谈不到真假之分辨。
注:
①李知宴:《中国釉陶艺术》166—168页,香港大业图书公司1989年第一次出版。
②宋·楼钥:《玫瑰集》卷四。
③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
④李知宴、张福康:《论唐三彩的制作工艺》《1982年上海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会论文集》,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
⑤李知宴、张福康:《论唐三彩的制作工艺》表1。
⑥乾陵博物馆,杨正兴:《唐三彩的造型工艺》、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陕西省文博考古科研成果汇报会论文选集》301页,198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