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雕塑史上,唐朝是取得光辉成就的伟大时期。从洛阳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广元皇泽寺石窟等,到寺庙、陵墓、碑刻的巨型石雕、泥塑佛、像、陪葬用的各种陶俑,专供宫廷皇室达官显贵在生活中享用的玉器、金银器等等都表现出唐代雕塑工艺技巧的精湛和成就。在雕塑艺术的研究中唐代的三彩釉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大量的生活用具雕塑成人物、动物、居屋陈设、庭园假山、叠石等形象。这些雕塑规格都不大,贴近人的生活,用雕塑和彩釉再现了多姿多彩的大唐盛世。唐三彩的各类雕塑中,马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它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博物馆、艺术馆、收藏家都重金收购。可是社会唐三彩马的赝品很多,对唐三彩,特别是三彩陶马的仿制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几乎与中国现代史一样的漫长。二十世纪初,修陇海铁路修到河南洛阳一带时,挖开了数千座各个时期的墓葬,特别是唐朝墓葬数量最多,规模宏伟,出土的珍贵文物也最多。在这些出土物中唐三彩陶俑绚丽多姿、光彩夺目。当这些珍贵文物传到北京时引起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罗振玉两位先生的重视。他们以渊博的学识加以考证,并将它们介绍给社会,从学术上阐述这些东西的本质和学术价值。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们看到这些精美绝伦的东西,反映强烈,看到了我们民族在古代伟大的创造力,联想到我们祖国绝不甘心于现实的贫弱和苦难,相信一定会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民族精神为之振奋,不少人重金收藏。在以后几十年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陶俑和三彩不断的有发现。随后没良知的古董商打起了作假三彩赚钱的主意。三彩马是他们仿制的重点,也作的最多。这些人仿制技巧也代代相传,一代比一代精美,一代比一代专业化,有的仿三彩的作坊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49年以后有的消失了,有的合并成规模相当大的工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利益的驱动,制作假古董成为一些发家致富的门道,对三彩马的制作更加精美。有的作得与真不异,很难分辨真假。过去我也写过一些小文章时三彩马的鉴定作过一些分析,为了加深对三彩的认识,我决定对这个问题加以补充,根据对唐三彩马研究积累的资料,对三彩马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和真假辨识加以补充,增加一些实物资料,供研究者、收藏界的朋友参考,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加以指正。
一、三彩陶马的种类和造型结构
根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资料统计,不同规格不同形态的马有二十种之多①。现在距当时已有十七年之久,这漫长的时间里无论墓葬、窑址,还是博物馆、艺术馆、民间收藏都有很多新的发现,所以三彩陶马一定会更加丰富,现在我们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将三彩马的特征加以介绍。
(一) 光背马类型
光背马主要是没有鞍、絥和任何佩饰,有的属于放牧中的休闲状态的马,如1970年陕西省咸阳市契苾明墓出土的一匹马和牵马俑。马高68厘米,人高49厘米。马头较小,脖子较长,两耳竖立,头颈耳都前伸,双眼平视,张嘴露齿,鼻孔收紧,面骨显露,作嘶鸣状。背部较平,胸部和臀部肌肉发达。四条腿作站立状,上端肌肉发达,但与皮绷得很紧,下肢很瘦,破皮见骨。主要突出优美的线型结构和富有弹性的肌肉质感。底座为一长方形盒盖形,比较少见。牵马俑为中年胡人,头戴尖顶戞吉斯高帽,身穿翻领窄袖衫,脚穿高筒皮靴。两手举于胸前作牵引状。人塑的精干健壮,但和马相比小的很多,突出马的英姿神韵,有助于表现主题。在陕西乾县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有座永泰公主墓,出土两匹光背马,在青青的芳草地上,一匹俯首觅食,一匹昂首嘶鸣,身躯健美,四腿有力,略微前驱。形象生动体现杜甫在《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中描写的“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有的是刚从激战的沙场退下,刚卸下戎装佩头,出着粗气。塑得昂首鼓睛,牙根紧咬,竖耳翘尾,战斗的激情十分昂扬,正如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中描写的:“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二)安上马具的马
这类马的数量最多,有大小不同的规格,装饰佩戴有简洁和华丽之分。从马的规格和打扮显示主人的身份、追求和富贵的程度。装饰最简单的马如洛阳市徐家村唐墓出土的一件白马,高46厘米。马安静的站在长方形平板上,马背上只有浅褐色的鞯,马鞍被绿色的絥裹住,没有任何佩饰和华贵的色彩,显出矫健的身躯,发达的肌肉,富有弹性的线型美,眉骨突出,两眼内凹,张嘴嘶鸣,生机蓬勃。有的装饰比较简单,但气概不凡。1969年洛阳一座唐墓出土一匹高头黑色骏马。其造型是,马的四蹄站立在一个较薄的平板上,缩颈低首,胸部较宽肥,肌肉股股突出,健美的线条清晰可见,臀部略收,缚尾上翘,四肢极结实,下肢精瘦,破皮见骨。面部、鬃鬣、攀胸、障泥、四蹄等部位施白釉,鞯施褐黄釉,鞍絥为绿色,全身施黑釉。没有豪华打扮,而炯炯的目光,匀婷的骨肉,不凡的雄姿,全身乌黑光亮,将此马塑成唐三彩中的最具生机的骏马。工匠最富匠心之处是不在乎打扮,而在意马的精神。垂头、煽鼻、画眉、点睛以及相对而小的牵马人,对黑马的骏美是最好的烘托。有的马不但形体高大,而且装饰漂亮,彩釉极为复杂,显示出豪华气派。洛阳唐墓出土一匹三彩马,马高72厘米,人高62厘米。陶马塑的极为雄健高大,静静地站在薄薄的长方形平板上,两耳上竖,耳心像两侧面,鬃鬣很长,从头顶两耳中间梳向前额。至脸部分向两边,几乎将眼罩盖住,额下的鼻梁上是表示黄金锤鍱成的宝相形的当卢,鼻孔上端和面颊也有结构相似的络头。脖子上的鬃鬣既长又厚,盖住马颈一多半。鞍、絥和鞯都不高,但障泥确一直披盖至马的肚腹。当卢、攀胸、流苏、杏叶、嘴啣的镳、尻带、鞢革燮都是特殊工艺雕琢而成。颈部、胸部、臀部都用富有弹性的线条构成劲健的肌肉感。四条马腿上端壮实有度,下端连马蹄的部位精瘦,破皮见骨。马尾束扎得很小,向上翘起。胎泥比较粗,白中泛红。三彩釉有白色、墨绿、油绿、黄色、褐黄、黑褐等色,十分复杂,在窑中焙烧时流淌、浸漫、综合,斑斓绚丽,多姿多彩,手法既大胆又细腻。牵马人是一个深目高鼻的胡人,头戴卷沿尖顶的戞吉斯毡帽,身穿翻领长衫,腰系宽带,脚穿长筒皮靴,两手作牵引状。工匠塑的是胡人壮汉,但在骏马面前却显得矮小,烘托出高头大马的英姿和不平凡的气势。
(三)火珠马
这类马在陕西省乾县乾陵陪葬墓懿德太子墓和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三彩骏马中都有这种造型,可惜背上火珠丢失,只留下一点痕迹。日本永青文库收藏了一件火珠马,高73.7厘米。该马塑造得雄健硕大,两耳上竖,头比较小,颈部比较长,上端较瘦,下端肥大,相差比较明显。身躯较长,腹部相对肌肉肥实。臀部使用的线型弧度相对小一些,所以不像一般唐马臀那么圆鼓,胸部比较宽,但表现肌肉的线条弯曲度也不是那么强,比较平缓。腿部相当长,比一般马的腿要长一些,整个腿都比较瘦,尤其与蹄相接的部位真是破皮见骨。站立的平板也比较薄,鬃鬣较长,额前梳至眉端,眼大睛鼓,面部配置络头、当卢、口中啣镳。颈部的鬃鬣整齐有序的梳至肩部,攀胸、杏叶、尻带、流苏配置很精美,鞍鞯上绿色障泥作参参披离状,一直搭至腹体下端。臀部上端安置一火珠,与尻带相连将其固定。釉的基本色调为浅棕红色。当卢、流苏、障泥为墨绿色。鬃鬣、攀胸等细部为白色。
(四)俯首立马
香港徐氏艺术馆一件高大三彩俯首立马。高62.9厘米,长78厘米。该马站立在长方形平板上。四腿非常劲健的立直,下端最瘦的胫部有一定弯曲度,非常有劲。形体高大,身躯站得很直,胸部、背部、臀部乃至腹部肌肉塑的都很结实,特别胸部肌肉一股一股向外鼓出,臀部线条刚劲而富有弹性,缚尾小而尖,向上卷曲。最突出之点是脖子伸的很长,俯身而下成弯弓形,低头啃蹄,鬃鬣梳剪整齐,即便头垂至地也不散乱。鞍、絥、鞯、障泥、攀胸、流苏、尻带、杏叶、鞢革燮以及头上的络头都很齐全。鞍鞯、鬃鬣是白釉,马背等上端部位以白色为主兼有酱黄、酱褐和褐黑等色,下端主要为深沉的黑褐色。这样的马创作方法上很有新意,马的形象十分骏美,打扮装饰和彩釉都很豪华,但在神情上很悠闲,它不像驰骋疆场的战马,而是达官显贵、统治集团上层人物的坐骑。
(五)鬃鬣剪花马
三彩马中最高等级、最神气的马是一花、二花、三花、五花马。在马颈靠近马头的部位将鬃鬣剪得短而整齐,在上面留下一朵花。呈方形,上宽下窄,有的花上端略成长方形。在我的研究中我见过一花、二花、三花三彩马的实物,四花和五花没有见到。凡是有花的马都形体高大,气宇轩昂,佩饰齐全,比如现在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匹一花马和牵马俑,马高53.5厘米,牵马人高44厘米。是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发掘的一座唐墓中出土的,墓主人叫鲜于庭诲。该墓出土一大批三彩陶俑等殉葬品,此马是其中的一件。该马站立在长方形平板上,举头伸颈,头比较小,精瘦少肉,骨骼清晰,眉骨粗大隆起,眼眸突出,平视前方。脖子粗长,肌肉结实,胸部宽肥,股股沟纹表示肌肉的劲健,腰粗臀肥。前面两腿挺立,后面两腿略微弯曲,下端刚劲,善长奔跑,表示它是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鬃鬣梳剪整齐,剪出一花。佩带的马具头部有络头、当卢、马嘴啣镳 。胸部佩带攀胸,革带,垂挂穗形饰物(锤鍱工艺作出的鍱革燮)。背上有马鞍,鞍下有缛(称为鞍鞯),鞍上有絥,絥的末端扎起,尻部有鞦,垂挂杏叶状银花,银花也是用锤鍱工艺作出宝相花纹。牵马人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体格健壮,头戴圆顶卷沿毡帽,身穿圆领紧身长衣,上臂有硬质半臂,半臂下的内衣为窄袖。脚穿尖头长筒靴。这一组马和牵马俑都是白胎,质地较粗,成型稳定性极佳。所施的釉以黄褐釉为主,釉层凝厚,黄中透红。马鬃鬣、马花、马尾、缛垫为白色。革带、当卢、镳、鍱★、障泥为绿色,鞍絥为淡黄色。牵马人头帽、手、尖头皮靴为白色,衣服和马体釉色一样。绿、白、淡黄除表示不同部位、物件之外,从色彩上对马起到极佳的烘托作用。
陕西省乾陵博物馆藏品中有一件三花马,高79.5厘米。1971年懿德太子墓出土。工匠雕塑这匹马时并不追求华贵的装饰,而是着重表现它不平凡的气势。鬃鬣的梳剪和各种佩饰简洁而不失气度,用刚劲而富有弹性的线条刻划矫健的体格,匀婷的骨肉和神完气足的内在力量。深红棕的马色和深绿色的障泥,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匹红棕烈马。
在日本国立博物馆珍藏一件高69厘米的三花马,全身为浅红色,有规律的布满白色圆斑。镳、络头、攀胸、鞍、絥、和鞯都红色或油绿色,用彩大胆,手法高超。
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南何村发掘了一座唐墓,出土一件三花马,现在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高54.6厘米。是一匹白马,棕色鬃鬣梳剪三花。各种佩饰如当卢、络头、口啣的镳都是金黄色,表示用黄金锤鍱而成。正如杜甫在《哀江头》诗中描写的:“白马嚼啮黄金勒。”攀胸的装饰如铃铛也是金黄色,紫色的胸花意味它是用紫晶雕琢而成。罩盖在鞍絥上的障泥又宽又长,雕塑成参参披离状,将骏马打扮得英姿勃勃。
三花马是唐代宫廷使用或皇族上层人物享用的马,在唐初就受到人们的称赞。唐太宗的陵墓昭陵石刻上的六骏就是三花马,可见此类马等级的高贵。宋人楼钥说:“圉人贵介多雍容,三花剪鬣自官样”②。郭若虚说:“唐开元天宝之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三花饰马”③。除了三花马以外还有四花、五花马。我本人在收集资料研究过程中尚未见到这两种类型马的实物。伟大诗人李白在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将进酒》中充满豪情地描写五花马,他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共销万古愁。”唐三彩中还有很多品种的马的形象,如各类骑马俑、舞马俑、仪仗俑。容我们在以后介绍反映宫廷、贵族生活等方面内容再发表。了解三彩马种类和造型结构是艺术欣赏和鉴定的重要条件。
二 、三彩陶马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釉陶用的胎土原料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继承汉南北朝釉陶的传统,用普通红土作原料。一种是用北方坩子土,即北方瓷土作原料,北方瓷土是一种再生高岭土,和南方原生高岭土相比加工比较容易。三彩陶马的原料开采和各地陶瓷作坊原料开采一样,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生产富有多样性。生产日用单色釉陶、三彩釉陶,生活用具和人物、动物形象,也生产白瓷、青瓷、黑瓷、茶叶末釉瓷、酱色釉瓷。三彩马是各种动物形象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三彩马胎料的化学组成:SiO2 66.93,Al2O3 26.59,Fe2O3 0.73,TiO2 1.24,CaO 0.19,MgO 0.37,K2O 2.15,Na2O 0.41,MnO<0.01。整个三彩作品胎体结构不够致密,胎色白度不高,大多数白中泛红,这是泥料中含有铁的氧化物等杂质,烧成时由于氧化火焰的作用而泛出红色。在放大镜下能看到一些大小不匀的颗粒和孔隙,断裂现象。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显微观察,胎料中含有较多粗颗粒石英,未粉碎的粘土团块和聚集体,说明原料的加工不像对白瓷那样重视”④。三彩马造型虽然复杂,但结构规整、准确,烧成后没有变形,开裂,胎面鼓泡,颜色变异等瑕疵出现。可以看出泥料的捏练和陈腐等工艺虽然没有精细白瓷那么严格,可也相当到家。
三彩马最重视的是造型的优美和绚丽温润的釉色。它是一种低温釉,三彩釉的化学成分很复杂,根据科学测试主要有:SiO2 30.66,Al2O3 6.56,Fe2O3 0.56,CaO 0.88,MgO 0.25,K2O 0.79,Na2O 0.36,PbO 49.77,P2O5 0.29,CuO 3.81(标本采自河南北县小黄冶窑三彩绿釉陶片)⑤。三彩的釉色主要是白色、绿色、黄色、黑色四种基本的东西,特殊的加钴,即蓝色。由于加了大量的铅作为助熔剂,入窑熔烧时釉层很快就有熔融成液体,从上到下釉面沸腾、流淌、浸润、综合,形成多姿多彩数不清的彩色效果,绚丽无比,在陶瓷美学上占据着光辉的地位。
三彩马的制作。三彩陶马规格都比较大,有的很大。第一种成型的方法是雕塑成型法,由于形体高大,要用很多泥,用来雕塑的泥拌好之后,能用来塑形,含水量一定很大,这就更加重了泥料的分量。水分大,泥料重,形象塑好之后不易稳定,坍塌、开裂、散架的事常有之,这是很难办的事。聪明的工匠往往用木椿与草秸捆成一雏型,用泥抹成芯子,稍微晾一晾水分,雏型稳定后,再用配好的胎泥进行塑造和雕琢,放在阴凉处阴干,到适当时候放在窑里素烧,以稳定成型,出窑后经过打磨,施釉,第二次入窑将马完整烧成。这样的作品考古发现不多。第二次入窑主要是烧釉,烧的温度比较低,第一次烧素胎时木草烧去,芯子脱落,部分作品内芯残余的黑色灰渣还能看到。陕西的考古工作者就曾发现过⑥。
第二种成型方法,鉴于第一种成型方法难度很大,成品率低,费工费时,成本高。对成型工艺作了很大的改进。按照预先设计的构想,先塑出一个完整的马,将此马解剖分割成若干部分,精心制作,精心修琢。各部分对接的地方都严丝合缝,完全有把握的粘接出原设计的马。将这些部分烧制结实,这就是模。以模为核心,用配置、捏练好的耐高温,烧成后坚硬耐磨的泥料将其厚厚的裹住,捶打结实,分毫不差。待水分散失,成型稳定之后将其一分为二剖开,这就是范。内为模,外为范,范是真正成型的工具。将范放在窑里烧得非常结实,完全硬化之后再出窑,还要将它们的内壁修整得很光滑。用此范来成型,其作法是将泥料捏练好之后,往范内挤压,两范相合坯泥粘在一起就成为一个构件。这些构件是马头、马耳、颈、躯体、四肢、马尾、底。作为之后打开的陶范取出构件,趁泥湿粘接度最佳时候将马粘接成型,待其稳固,修去泥渣,打磨表面。干到一定程度放入窑中焙度,这叫素烧坯胎。坯胎出窑捡选优秀者,淘汰有瑕疵的作品,施釉,阴晾到一定程度入窑焙烧,烧成出窑,一件陶马就烧成了。这种成型方法既快又好。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是部件从范里出来组装成坯体时可以灵活掌握,比如成型了一个马,再作时还是用它的身躯,换另一类马头,它就变成一匹新马。将一腿弯曲一腿抬起就是一匹随宫廷音乐的节拍而翩翩起舞的舞马。举头,低头,左顾,右盼都能作出许多新颖的形象。虽然三彩马种类多,但在考古工作中观察到出土唐马将其分类分析,会发现某一类马和另一类马规格相同,但形态各异,独具风姿。放在一起会出现秋风草原,万马放牧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