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坐在办公室里的office小姐还是即将跨出大学校门的准白领们,要想痛痛快快地加薪升职,最紧要的东西恐怕就是各种各样的证书:一张大学毕业文凭和学位证;英语,常规的有国家四、六级证书,超常规的、杀伤力比较大的还有中高级口译或者剑桥商务英语之类;计算机除了国家的、本市的等级证书之外,名目繁多的"某某认证”、"某某工程师”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如此,做会计的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做建筑的有注册建筑师资格证书,"猎头”的有人才中介师和人才中介员资格证书,就连"红娘”也要持证上岗了。
这些林林总总的证书,大多是在上个世纪最后十年间,甚至是进入21世纪才走进我们的视线的。就在十几年前,证书家族还远没有如此人丁兴旺,品种繁多,而这短短十几年中,证书家族中的"德高望重”者也在不停变换交椅。
学历证书:芝麻开花节节高
放在二十几年前,刚刚恢复高考那阵子,一张中专的学历文凭就是张拿得出手的通行证,技校或者高中毕业证也多少能挥舞一气。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跨进大学校门似乎就可以看到一生的幸福了。大学文凭简直就是知识分子的证明,特别是理工科的大学生,一张理工科的大学文凭简直"包打天下”,所以有那句脍炙人口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至于研究生、硕士,甚至博士,只要手持这样一张学历证书,大家简直会用"奉若神明”的目光崇拜你了。
直到上世纪90年代,那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热烈场景仍在年复一年的上演,大学文凭这张小薄片的魅力依旧势不可挡。但是,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大学本科文凭渐渐不再是所向披靡的"镇山法宝”,特别是90年代末开始的高校扩招,加上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民办高校,又加之其后取消高考考生年龄限制,越来越多幸运儿能够涌进以前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大学生,也不那么稀罕了,甚至有言说是将要"泛滥成灾”了,更不用说天之骄子的遥远故事了。与大学的门槛步步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用人单位的门槛却得以水涨船高。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动辄要求学历硕士以上,学历似乎充了水,贬了值,大学文凭不值钱了。
市场的偏爱带动了生产的积极性。近年来考研人数持续攀升,今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就吸引了60多万之众的考研大军,比去年增了将近4成,创历年之最。而这支庞大的队伍里,不乏在职者,他们的行动更说明,社会对高学历的诠释已经从大学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
考研的火爆,甚至带旺了"考研产业”。有媒体测算,一名考生的报名费、教材费、辅导费、住宿费等考研费用平均约为2000元,这样,仅去年一年,全国47万人报考就有9.4个亿流进"考研市场”。1996年到2000年考研培训班最活跃的时候,利润高达50%,近两年办班的利润也在13-20%之间。北京一家培训机构的营业额达到了1400万元,办班的个人也能拿到100多万元。
技能证书:乱花渐欲迷人眼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上海的教育培训市场年教育消费已经由原来的几百万元上升到现在的每年数十个亿。据统计,目前上海的培训证书有500种以上,仅IT界就有200多种认证培训,每年还有十几种新的证书推出。
90年代初上海市政府推出了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人才的定义在发生变化,不仅有学历方面的要求,更包括了英语、计算机等技能方面的要求。从上个世纪90年代直至本世纪初,英语、计算机和驾驶技能证书一度被称为"新世纪人才的三大通行证”。在大学校园里,处处可以看到戴着耳塞听英文的学生。英语所受重视程度,无论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来讲,似乎都很难解释;作为一种掌握技能的标志,各种证明英语能力的技能证书更是大受追捧。口语班、辅导班、培训班,百花齐放,红红火火。据媒体报道,上海的各种外语教育机构已经超过1000家,高中低三个档次都有,而去年进入上海的某家外语培训学校竟斥资一个亿,学员需要用2万元至4万元完成一个层次的学习。
技能证书中种类最多的恐怕要数计算机证书。微软的、IBM的、全国的、本市的、软件的、硬件的、编程的、操作的……林林总总,五花八门。IT业是高新产业,更新速度快,没多久就有新名词新技术出现,伴随而来的,往往就有一张对应的或升级版的技能证书。
"学位证书、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这些前几年大学生就业的"老三证”,如今正在被"新三证”所代替。所谓"新三证”,是指含金量高的英语证书、微软认证的计算机证书和相关的工作经历。
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都已经是毕业和取得学位所必需的"硬件”,大家都有,因此,似乎只有更高水平的技能证书才能证明"我和别人是不同的”。托福、
GRE、中高级口译越来越热,热得发烫。虽然高级口译的通过率只有可怜的百分之十几,却因为含金量高、证书过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不仅培训费用节节攀生,连报名费也连年上涨。至于托福、GRE,更是受到数不胜数的大学生的推崇。新东方的课堂里永远人满为患,高校里每间自修教室的课桌上都会摆着一两本"红宝书”。特别是寒暑假,自修室里几乎所有留守同学都是"托友”"寄友”。上海高校中还成立了一个"寄托协会”,足见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巨大。每次领取托福、
GRE报名表时,场面更是蔚为壮观:长队绕着教学楼排了一圈又一圈,甚至有不少是提前一个晚上来排队的。
职业资格证书:择业的利器
事实上,职业资格证书早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就已经存在并且影响深远了。许多中年人仍对当时的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印象深刻,一级工到八级工,技术等级与工资严格挂钩,而晋级的最主要依据之一就是工龄长短。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人才的流动是非常少见和缓慢的,而且基本是以组织调动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对于个人的职业资格,是几乎没有证明的必要的。但是,到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人才在市场中的自由流动成为必要和可能,对于一个人的职业资格能力的证明也就成为必要。进入90年代,职业资格证书更加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综合科负责人介绍说,90年代前期,随着国家和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报考美发美容、空调制冷等服务性行业的人数激增,占到了相当的比例;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有经济复苏,机械加工业、车钳工、自动机床操作工等第二产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者增加,占了所有报考者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