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屋脊戴云山深处有一个小村庄,名曰仙岭村。
村名是因进村时要攀登一条崎岖陡峭、名曰仙岭的山路而得名。
在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旮旯村庄里孕育了一位全国知名企业家——林福椿。
林福椿从小在这条崎岖的山路上刻苦磨练,几经辗转打拼才走出深山,创建了全国现有规模最大的耐热瓷生产企业和全国最具规模的日用瓷,年产值5亿多元的陶瓷企业——福建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
在逆境中磨练
一九四七年正月,林福椿和新春一起降临在山清水秀的仙岭村。这应该是个春暖花开、阳光灿烂的日子,父亲也希望他的福气能伴着春光,像香椿一样茁壮成长。可不幸的是他两岁时,父亲被土匪绑架了,家境贫寒的母亲没钱赎回父亲,就此人亡家破,只留下他和体弱多病的母亲守着两间破屋,相依为命。
不久,德化县解放了,新中国自然给林福椿带来了新生活,虽说家境依旧贫困,但他至少能像他人的孩子一样上学念书。他珍惜新生活,勤奋好学,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小学毕业时因他一贯品学兼优而被保送到德化第一中学,不仅可以免交学杂费,每学期还能享受4.5元的生活补贴。但那时的寄宿生要自带柴火,而林福椿自幼营养不良,身体瘦弱,14岁时体重仅20多公斤,每周根本无法挑着比体重还多的柴火,步行20多华里的山路到城关上学,于是他仅当了两周的初中生便辍学回乡,就此在生产队里从事艰辛的田间劳作。
林福椿天生心灵手巧,几乎是学一行便精一行,成了村里的能工巧匠。耕田插秧他自然是一把好手,编竹篮、簸箕等竹制家用品他更是一学便会。但更重要的是他小小年纪就表现出经营管理的天分。16岁时,他就懂得组织村民到邻村买毛竹,编制成各种家用品,然后让供销社收购。虽然那个年代不允许个体在市场上搞营销,但是这样成批量的让供销社收购,也能最大化地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林福椿虽说只念过几天初中,但在那个年头,他也算是村里的小知识分子。他先后当过生产队和公社林场的出纳,18岁时,他作为临时工到县林业规划队当助手,走遍德化的山山水水,忙于测量、绘画……
走出农村,进城工作,这在当时是每个乡下年轻人的奋斗目标。林福椿令人羡慕地实现了,可是命运喜欢和他开玩笑,好日子仅仅享受了两三年便来了新政策,要清退所有的临时工,他只好又回到了生产队。不过,林福椿没有被残酷的现实生活击倒,就此悲观失望,而是更加勤奋地埋头苦干。由于他能书会写,又热心助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深受群众拥护,因此回村不久,他便当上了仙岭大队革委会副主任(正主任空缺),并兼任大队文书和小学民办教师。
林福椿虽然只是大队的副主任,却要扛起大队里里外外的大事。在偏僻的深山里,他是进城“镀金”回乡的,比较有见识,加上年轻勤快,大胆灵活,办事有魄力,大队里的大小事几乎都是他操办的,修建学校、大队部,创办小水电站,开通机耕路等等,都是他带领群众把这些大事办好的。而大队部里那些繁杂的文书工作,他只能利用早上或晚上的时间为群众办理。
1979年上级重新落实政策,10年前被清退的计划内临时工要重新分配工作。林福椿在新的工作岗位县粮食部门里,依然以他那朴实勤劳、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工作态度,很快成为粮食系统的模范先进人物,而且以一个临时工的身份当上了城关粮店的主任,掌管着20名正式职工的日常工作,并且让这个门市部屡屡成为省、市、县的先进单位。
其实,从县林业科回到仙岭大队的10年间,是林福椿人生中最艰难困苦的岁月。但这艰难的岁月却磨砺了他的心志,锻炼了他的组织管理能力,为他日后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