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还最新发布了iPad和iBook,意图将传媒行业也纳入其庞大帝国的边界当中,索尼如不能奋起直追,衰落是唯一结局。
索尼依旧有着其他竞争对手无可比拟的优势。一边是索尼出色的硬件制造能力,一边是其丰富的娱乐资源,有着好莱坞最大的唱片公司和电影公司。在今年的奥斯卡提名当中,索尼影像娱乐公司获18项提名,成为最大赢家。但就在这二者的整合上,索尼一直没有建树。
Sony创始人盛田昭夫早在40年前就认识到了硬件与软件融合的必然趋势。1968年Sony与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成立合资公司,1988年花 20亿美元将哥伦比亚的股份买下。到了出井伸之时代,硬件与内容的“融合战略”更加成熟。一端是历经考验的硬件产品:电子、电脑、电影、CD音乐播放器;另一端则是枝叶繁茂的电影作品、音乐作品等内容资源。只需要将硬件与内容链接起来,Sony即拥有任何其他公司无法企及的优势。具有多年行销“随身听”经验的Sony,没费多大力气地就开发出了“记忆棒随身听”。这是一款类似iPod的产品,允许使用者从网络上下载音乐。
然而,与日后红遍天的iPod相比,Sony的“记忆棒随身听”仅仅是一次由技术创新所引发的产品创新,远非iPod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光看“记忆棒随身听”这名字,你就知道它还远远没有摆脱“随身听”时代的包袱。在模拟技术时代,Sony的CD播放机与Sony音乐两个部门的业务是协调一致,而且互相促进的。进入数字技术时代之后,音乐的产销方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此时,Sony音响在市场上大力推广“记忆棒随身听”,而Sony音乐则是一百个不情愿,因为如果消费者可以自己在网络上下载音乐,则会减少Sony音乐的CD销量和利润。结果,“记忆棒随身听”尚未走出闺门,就消失在一片争执的尘埃之中。
在《迷失与决断》一书中,出井伸之说,日本大公司从创业者向职业经理人转轨过程中,总是颇费周折,原因就在于各个业务部门总是习惯各自为政。 2005年,出井伸之黯然谢场。可以说,斯金格的重组,正是做到了出井伸之未能完成的事情。
早在2008年索尼公布的三年中期计划中,其就已将网络化放到核心的战略位置了。索尼宣称到2010财年,其90%的消费电子产品将具备网络化和无线上网功能。
3D与开放
在今年初的美国拉斯韦加斯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索尼清楚地传递出两个信号:开放和3D.索尼已经不再扮演如同其公司精神标语“Sony like no other”所宣示的与众不同形象:一家只推独家技术、无视消费者偏好,并忽略竞争对手所开发之应用程序、新功能的公司并没有错,但Sony却做出了改变:接受竞争对手所开发的应用软件,比如说推出支持消费者较广泛使用的SD/SDHC规格记忆卡之数字影像产品,而不再只支持索尼独家的Memory Sticks.此外该公司也减少开发以widgets为基础的可携式小型装置,发表了命名为“Dash”的个人化上网装置,号称是一款:“小型化的Wi- Fi设备,能显示网络上的有用信息或娱乐讯息。”
索尼的数码摄影机产品向来诉求支持高画质,却未推出能简单连上网络的简易型产品。因此在数码摄影机这个市场,领导级厂商是Flip Video (已被思科并购)而不是Sony.现在Sony推出了口袋大小的摄影机“bloggie”,配备内建的USB端口,就像Flip那样。索尼开始愿意借用对手的点子来加以改良。
而3D更是斯金格打造“统一的索尼”的切入点。2000年夏天,卡梅隆等造访索尼日本总部说服索尼改进出一种新型轻便的3D摄影系统,并用这套设备拍摄了《深渊幽灵》、《深海异形》两部IMAX 3D电影纪录片,从而为其携《阿凡达》归来,造就了硬件条件。出身于娱乐业的斯金格说:“排除汇率影响,索尼并没落后。在3D技术以及IPTV等领域我们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斯金格抓住一切机会催促高管们放弃对“非索尼”技术的偏见,要与其他供货商合作。他自己也曾劝说职业高尔夫球协会赛事和ESPN体育电视网用3D技术录制和播放赛事,在公司外推广这种技术。
在CES展会上,索尼展示了九种不同款式、不同尺寸的大屏幕电视(占索尼电视新产品的约四分之一),全部都能播放3D视频。一年前,索尼在拉斯韦加斯只展示了一款相对低档的3D电视。如果说在液晶电视上索尼因判断失误而痛失良机,导致与三星、LG的竞争落于下风,那么3D将使他们再次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成功瘦身,削减了成本的索尼是否能够摆脱亏损,更重要的是,斯金格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带领索尼在下一个十年重塑辉煌,今年至关重要。正如斯金格所说,“也许你将会再一次说我们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