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窑制作的器物多种多样,它们大部分被用于庙字和丧葬。瓷器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瓷塑人物,尤其是佛教人物瓷塑,宇内闻名,这些瓷塑精品曾一度远销海外。近年来,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研究员约翰·盖尔(Jhon Ayers)、美国学者何翠媚(chuimei Ho)以及原德累斯顿博物馆馆长艾娃·斯特索伯(Eva Stober)都对德化古代外销陶瓷的例证展开了深入研究。
德化欧式镶金茶壶,17世纪晚期(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博物馆 藏)
德化窑是中周古代制瓷中心里较少的标记陶工姓名的窑口之一。其他的窑口诸如浙江宜兴,带有陶工款识的紫砂器受到鉴藏家们的追捧,身价不菲。德化窑却有所不同。它所制作的茶壶、杯子、花瓶和人物瓷塑都是为中国本土的巨大市场而开发,应用于家庭、寺庙、本土的神庙和丧葬。明代的德化瓷没有受到鉴藏家的追捧,也没有史籍对它们进行称赞。
的确,正如天工开物的作者所指出的,德化窑,唯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清代开放的思潮下,出现了一位学者(蓝浦)对德化窑加以赞誉,但这种赞扬是吝啬的,他这样评论:“德化瓷……体极厚,间有薄者,唯佛像殊佳。”(《景德镇陶录》,第7卷)。
正如《中国白——德化白瓷》(《blanc de chine-porcelain from Dehua》)一书中所说,德化瓷用于出口,许多外销的瓷器还刻有制作者的款识。毫无疑问,家族的姓氏是落款中最为突出的,何氏、陈氏以及苏氏的款识屡见不鲜。1936年,一份产业手册记录了德化县8个村落不同宗族姓氏在各自区域内从事制瓷业的情况。
德化白瓷文昌帝君像,背钤“何朝宗作”,约17世纪早期(中国福建省博物院 藏)
德化何朝宗渡海观音,17世纪早期(中国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德化何朝宗白瓷提篮观音坐像,17世纪早期(大英博物馆藏)黄忠杰摄
德化历史上最早的陶工名叫颜化綵(864-933)。颜化綵既是当时掌管归德场的叔叔手下的一名陶工,同时也是德化泗滨村制瓷业的先驱,泗滨村大量废弃的古窑址反映了这里早期活跃着制瓷工业。然而,德化拥有高超制瓷技艺和辉煌成就的工匠姓名却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诸如,德化最负盛名的制瓷艺师何朝宗,其作品作为德化白瓷的代表收藏于世界各地。何氏家族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由江西举家迁往福建,其祖上先在江西军伍任职。后调任泉州抵御沿海倭寇。洪武十七年(1384)奉命拨军到德化隆泰村(即今后所)屯垦定居,隆泰村则位于明代后期德化制瓷工业的中心。
有关何朝宗的记载最早出现于1612年版的《泉州府志》,尽管记载其个人生涯的资料甚少,但仍有部分学者坚信何朝宗活跃于1522~1612年。何朝宗早期主要为寺庙制作泥塑神像,后期才逐渐转入白瓷人物瓷塑的创作。何朝宗的胞弟何朝存,沿着大师何朝宗的足迹继续创作瓷塑,其中大部分作品在17世纪销往欧洲。
德化镶银鹿纹犀角杯,17世纪晚期(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藏)黄忠杰 摄
德化白瓷千手观音,17世纪晚期(德国私人收藏)
历史记载,曾茂笃和曾达衢两位陶工同样来自德化隆泰村,他们活跃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擅长使用釉上彩装饰“中国白”。颜佐(1675~1735)自幼从业于陶瓷生产,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陶工和商人,他不仅建官坝筑土堡.同时也发展陶瓷业致富。苏明裕(1704~1757)与苏重光(1708~1758)兄弟,营建了德化当时最大的阶级窑——尾库窑,创办制瓷作坊,商号“万源”与“万瑞”,兄弟俩制作的陶瓷曾畅销德化与泉州市场。泗滨本土的另一匠师颜嘉猷(1777~1844)一生从事陶瓷贸易,经商于泉州。颜嘉猷也是一个旅行家,曾利用船队多次满载瓷器、茶叶扬帆出海,产品畅销广州、台湾,直至安南(今越南)等地区。颜中山(1840~1908)泗滨村人,少时从事陶瓷业,壮年学武不就,移居台湾并从事陶瓷贸易,经销德化瓷器。颜中山乐于助人,对客商邻友病丧者,施以棺衾,收其骸骨,并将其运回大陆故乡。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这种台湾与福建本土商贸和亲情的往来从来没有因为颜氏家族生意的波动而间断。越来越多的德化陶工被人们所熟知,他们当中较为突出的有:苏学金(1869~1919),颜清泉(1874~1920),许友义(1887~1940),许世南(1904~1973),苏勤明(1910~1969)与陈其泰(1914-1983)。20世纪德化瓷塑远销海外,其中最大的主顾包括了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许友义的后代(许世华、许世南)留居香港,创办陶瓷企业。
译者在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考察中国白收藏
文中所引证的一些参考文献都出自近年来中国考古学家和学者研究成果的原文翻译。这些资料,在西方并不常被学者所引用,但却是研究德化陶工的重要文献。新的观点正不断提出,尤其是在何朝宗的断代上,令人惊讶的是英国学者唐纳利发现18世纪何朝宗仍在进行瓷塑创作,这种观点目前可能会与现有何朝宗作品和早期德化瓷器断代发生冲突。在未来,福建学者不断变化的观念和日后的调查报告以及新的考古资料都将为德化陶瓷的研究提供富有成效的佐证材料。
(作者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员、前英国东方陶瓷协会主席、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远东馆馆长,其个人收藏的17—20世纪的德化白瓷有170多件。译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德化白瓷饕餮纹方形鼎香炉,高19.3CM,顶盖为珊瑚钮,紫檀木盖,17世纪中期(瑞典远东陶瓷博物馆 藏)
德化猪油白饕餮纹三足鼎式炉,高34CM(德化许回成先生藏 黄忠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