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猪油白饕餮纹三足鼎式炉,高34CM(德化许回成先生藏 黄忠杰 摄)
德化 猪油白蟹形油灯 16世纪晚期(美国理查德·雷曼基金会藏)
福建德化是一处颇负盛名的地方窑场,该窑以生产优质而风格独特的白瓷闻名古今中外。商周时期生产原始青瓷,唐代生产青釉瓷器,再从宋代,元代发展到明清时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白瓷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德化窑以其独具特色和风格的白瓷而极盛一时,其产品曾远销海内外,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德化窑白瓷在国外被誉为“国际瓷坛上的明珠”,“世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精品”。
德化白瓷作品,胎釉浑然一体,胎质洁白致密,釉色乳白如堆脂。透光度极佳,色泽光润明亮,有“猪油白”、“象牙白”、“鹅乳白”等美称,外国人则称之为“中国白”——中国白瓷的代表。
德化 象牙白瓷送子观音 17世纪早期(大英博物馆藏)
德化窑的白瓷雕塑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和成就,独步一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这里所生产的炉、觚、尊、杯、箫等仿铜器式样的瓷器,特别是典型作品梅花杯、八仙杯和瓷狮子,为民间所喜爱、所珍藏。
德化白瓷雕塑久负盛名,是德化窑作品之精华所在。德化窑瓷塑题材,内容丰富,造型多样。主要取材于民间宗教的神仙佛像,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历史人物,各式动物和花鸟盆景等。
人物雕塑有观音、如来、弥勒、达摩、罗汉、菩提、文殊、普贤、八仙、伏虎祖师、十八手准提佛、文昌帝君、福德正神、天后、关公、朱熹、孩童等。
观音是德化窑瓷塑中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明代,瓷塑作品有渡海观音、送子观音、童子观音、坐莲观音、坐岩观音等。
渡海观音雕塑,头顶披巾,身着宽袖大衣,手藏袖内(有的双手戴玉镯外露,呈宝印相),立于海浪纹座上;一脚被海水遮没,一脚外露(有的双脚外露,呈游脚相),长裙随风飘扬,显得慈祥、传神。
还有一种样式,头梳螺式发型,双手戴玉镯,袒露胸脯,堆贴宝相花纹饰,身着宽袖长衣,随风飘动,立于荷花波纹座上,一脚外露,一脚藏于浪花之中,脸稍长,眼微合,显得格外慈祥、端庄。
又如一尊送子观音,梳发披于两肩,身披宽袖长衣,袒胸外堆塑宝相花纹饰,一孩童坐于观音右膝,下身赤裸,神态悠然自得。在岩石座上两侧立着两个天真的孩童,左孩结髻,着长农,右孩下身赤裸,呈行动状,显得活泼可爱。
德化 何朝宗(葫芦款)象牙白持经观音 17世纪早期(美国私人收藏)
明代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大师何朝宗的观音塑像,人称“何来观音”。这件观音塑像,左手持经卷,姿态随意地倚坐在山石之上,略微俯首,面容清秀,直鼻小口,双目微合,形貌极为慈祥,头绾高髻,并未戴华美的宝冠。素洁的长衣广袖垂直于盘曲的左腿之上,右腿竖曲,赤裸的右足由衣裙下半露出来,双手随意地放在竖起的右腿膝上。
这件观音半趺坐的倚坐姿态,与一般佛教坐像不同,瓷态极为自然悠闲。衣纹疏朗流畅,但表现出衣料的质感,并不是像早期佛教菩提塑像那样过分裸露肢体,或是衣薄露体的形态,呈现的是有一定厚度而色泽雅致的衣裙,使造型更为端庄稳重。袒露出的前胸处饰一朵宝相花,在端庄净洁的基调中增添了几分灵巧华美之感。面对这样一尊端庄慈祥的菩萨,自然与面对那些威严吓人的神祗不同,信徒敞开灵魂的心扉,皈依于她的足下。由此可看出明代德化窑白瓷塑像的艺术魅力。
这件白瓷观音塑像,背后有戳印的篆书“何朝宗”葫芦形阳文印记,表明这件作品是出自何朝宗这位著名的德化窑制瓷大师之手,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再如德化窑的瓷塑达摩像,有坐像达摩、立像达摩等。一件立像达摩塑像,露顶大耳、浓眉张目,两眼注视前方,胡须由耳垂至下唇部;身披袈裟,袖手合拱手胸前,赤脚外露踩于翻滚的波涛上,袈裟迎风飘荡,漂洋过海形象逼真。有的达摩造型,身披袈裟,头顶巾,背负一草帽,一手执鞋,赤脚立于葫芦苇叶海浪座上。
白釉是明代德化瓷器的代表。胎质细腻坚实,釉色特别滋润,近乎于小孩白中泛红的脸色,显得调和秀丽,很是珍贵,成为明代德化瓷塑中鲜明独具的地方特色,是瓷塑中的精品。
有不少瓷塑的釉色莹白、素雅,有的白而泛青或泛灰,在白胎里稍泛氧化浅红色的斑点。
明代德化瓷塑主体部分大都用模印制成,有的分前后或上下两部分合模而成,头为单独印模采用插入式构成整体(有些手也采用插入法衔接而成)。有的塑像是直接用手捏的,带有明显的指纹痕迹。
至于瓷塑人体某些部分用刀刻利(如头发、胡须等),有的用毛笔蘸着泥浆堆成(如罗汉浓重的双眉和大胡子、观音的宝相花和璎珞等),有些(如莲花瓣)是用另外印制的零件花瓣逐瓣进行堆贴,有些塑像的胡须(如关公像),是在塑像坯体上留着小洞,待塑像烧成后,用真的胡须插进小洞黏接而成的。
德化 白瓷布袋和尚 17世 纪中期(德化许回成先生藏)
明代德化窑瓷塑,不施加彩色,是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取胜。用温润晶莹的乳白色釉烧制的瓷塑观音,与人物的温柔、娴淑、善良和圣洁的形象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就题材内容来说,虽然大都取材于宗教,但主要不是作为顶礼膜拜的偶像,而是作为群众所熟悉喜爱的带有某些高贵品性和神异力量的艺术典型,这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愿望和对幸福追求的精神寄托。
在人物的塑造上,艺人们发挥了我国传统的传神写意的雕塑手法,以其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刻画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传统故事,活龙活现地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德化 瓷塑荷兰人的一家 16世纪晚期(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藏)
德化瓷塑艺术塑造的群像,基本上达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和谐统一,整体感与细部刻画的结合以及不同距离、不同角度艺术效果的协调;在注意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着意外在衣纹装饰的刻画。其特点是线条秀丽简洁、潇洒,变化多端,柔和流畅,翻转自然,富于节奏感与韵律感。因而,各种人物无不形神兼备,动静相乘,栩栩如生,既保留了神化的色彩,又蕴涵着美好、健康、幸福的意境,给人以艺术享受和感染力,显示了明代德化窑瓷塑艺人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无论从窑场中出土的残件、残体,还是各文博单位收藏的传世品,都不失为明代瓷塑的精品,其精湛的技艺很值得现代瓷塑艺术家们学习和借鉴。
德化 猪油白瓷酒壶 17世纪中期
(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藏 黄忠杰 摄)
明代德化瓷塑的烧制相当成功,为明代瓷坛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白瓷雕塑神态匀称、自然,衣纹清晰,衣裙飘然欲动,线条优美,富有动感。何朝宗等著名匠师雕塑的观音等人物像,神态自然庄重,超然脱俗,釉色洁白,更增添了观音像的圣洁感。面部刻画细腻,衣纹洗练,线条流动,衣裳飘拂洒脱,有随风飘动之势。
德化窑制作的梅花杯,口径和底径呈椭圆形,口沿外侈。杯的外表一边堆上梅花枝,堆贴有三朵梅花,一边梅枝上堆贴有一朵花蕊、两片花叶,底圆附上一笔架形梅花树干,作为杯的承托脚架。足架与底周间有些缝隙。整个器身颇厚重,色泽为牙白色,腹壁厚能映见指影。
还有一种八仙杯,杯身是八角形,器身外壁棱面印有八仙的形象。这种轻巧玲珑的小杯胎薄,特别是腹部,能映见指影。在灯光或日光下显出肉红色。这与文献记载的“以白中闪红者为贵”是一致的。
德化窑白釉瓷器的兴起和发展,是顺应海外贸易发展和当地人民生活的需要而兴盛起来的。它生产的白瓷与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的白瓷也不同,它的白瓷生产的水平和成就不亚于景德镇,在中国陶瓷艺术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德化 猪油白透雕笔筒 17世纪中期
(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藏 黄忠杰 摄)
德化窑立佛像 高63.5cm 18世纪中期(美国加州德化瓷收藏家罗伯特先生 藏)
我们知道,德化历史上烧造的瓷器,值得称赞的有青白瓷、白瓷、青花瓷和彩瓷等各类品种,尤其是明代德化生产的风格独特的白瓷,成为当时制瓷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据最新考古资料证实我国白瓷早在北魏时期就已出现,这就是我国出现的北方早期白瓷。及至唐代,北方邢窑生产的白瓷,与南方生产的青瓷,构成“南青北白”的格局,此种白瓷在当时可谓较精美的一种。到了宋代,名窑辈出,其中定窑生产的白瓷,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精湛程度比邢窑更好。元代景德镇也烧造出“枢府白”的白瓷,胎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而微泛青。明清时期,景德镇烧造出不少白瓷,如“甜白”等等,质量也不错。但上述这些白瓷,如与明代德化窑的白瓷相比较的话,风格迥然有异。明代德化窑白瓷无论是胎、釉、白度、工艺水平皆是一流的,成就斐然。
明代德化窑白瓷,无论是日常生活用品,还是瓷雕工艺品,在器物造型、产品质量、生产品种、烧造技术、工艺水平和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水平都达到历史最高峰。所以,明代德化窑白釉瓷器特别是瓷雕塑品,在国内以及亚洲、欧洲、非洲及美洲都有巨大的影响。
(作者为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厦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