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国内陶瓷行业受到强烈冲击,外销订单大面积萎缩,南方某知名陶瓷产区一度有1/3的陶瓷企业破产倒闭,淄博陶瓷却逆势崛起,凭借品牌与创新优势,成为危机中高高飘扬的产业旗帜。如今,淄博陶瓷已形成了日用陶瓷、高技术陶瓷、建筑陶瓷、卫浴陶瓷等各具优势的产业集群。
“淄博陶瓷之所以能在危机中逆势崛起,与打造‘淄博陶瓷・当代国窑’这一目标的提出及陶瓷产业形成的地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山东省陶瓷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韩克新认为,一方面它使淄博陶瓷的根脉延续下去,另一方面,促使淄博陶瓷产业进一步提升。
就在记者到淄博采访的不久前,第十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刚刚召开,展会吸引了1500余家企业参展,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国内近百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专家进行了科技成果交流与洽谈,“淄博陶瓷・当代国窑”这一品牌正在不断推广开来。
环境好了,文化登台唱戏
“以往,淄博给人的印象就是工业污染严重,到处是废气、粉尘,充满了酸臭味、工业异味。”刘慧晏说,因粉尘污染太严重,过去的淄博人很少穿白衬衣,不到半天就脏了,每天回到家走一走,地上立刻一串脚印。这种情况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无异于空谈。
“现在环境整治好了,该轮到文化登台唱戏了。”刘慧晏说,淄博虽然是一个老工业城市,但是它的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文化产业在淄博未来的发展中将大放异彩。
“按照地理位置从南至北,沂源有山东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又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博山有悠久的陶瓷文化,还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淄川有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还有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临淄是齐国古都,足球的发源地;周村有旱码头……”刘慧晏说起淄博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数家珍。
围绕打造“文化淄博”的目标,淄博大力打造文化旅游、印刷发行、影视传媒、文博和工艺美术、创意会展等五大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千年齐都文化、旱码头商埠文化、牛郎织女爱情文化、鲁中生态高地等文化旅游产业链。2009年,这些文化旅游项目为淄博引来国内游客2057万人次。
此外,淄博还规划建设了周村古商城影视基地和聊斋城影视基地,策划拍摄的《大染坊》、《旱码头》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间。
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2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左右,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再翻一番,达到4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是淄博市为文化产业发展定下的目标。
书记转调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