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生活了12年的金山裕则已经是个“中国通”了。从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注:即“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2009年之前名为“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之初担任广本销售部部长,到后来被派到本田中国总部开拓出口业务,再回到广汽本田担任总经理,他的中文水平已经到可以纠正翻译错误的程度,他的口味也变得川湘粤通吃,而最关键的,他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这十来年的发展,更对中国市场摸熟吃透。有着日本人特有的严谨态度,又有着混迹中国市场的多年经验,始终期待着“挑战”的他,正在期待着2010年后更强大的中国市场。
观点集锦:
“如果要让消费者感到喜悦,就一定要改变买车像买西瓜一样的现状。”
“来到中国并没有感到失落,而是更多的感到高兴。”
“如果玻璃擦得不够干净,也是不符合开店标准的。”
“不论本田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是大还是小,我们始终都要做像钻石一样的企业。”
小试牛刀
1976年,金山裕则大学一毕业,就进入本田汽车公司,至今已经为本田汽车工作了34年,而其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他生活在中国。
1998年广州本田成立之初,金山裕则担任销售部部长,这对于在日本工作多年的他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当时,中国的乘用车市场容量仅为60万辆,而那时的日本已经进入了汽车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这么大个国家的汽车年销量仅相当于当时日本的十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中国,确实需要勇气。更何况广州本田并不算一个全新工厂,而是在广州标致的旧厂房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前辈”的失败,不少人都并不看好广州本田。
“本田的第一大哲学就是要‘勇于面对挑战’,所以来到中国我并不感到失落,而是感到很高兴。我认为中国的市场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也一定能够在中国的市场上实现自己的梦想。”金山回忆道。
跟金山裕则的判断一样,本田也认为当时并不起眼的中国市场定然会有所作为。事实上,本田从1990年就开始想进入中国市场,通过诸多努力,最终在1998年的时候与广汽集团谈成了合作,这就是广汽本田发展之前的故事。
“1998年广汽本田第一辆车下线是在3月份,当时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只有60万辆的规模。而去年,汽车市场已经达到了830万辆,11年间增长了14倍,谁能想到中国汽车市场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金山感慨道。
开创变革
广本是全国第一个全球同步引进最新车型的车企,也是第一个建立4S店的车企,这些举动在今天看来并不算什么,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到新千年的头几年,绝对是个“冒险”的创新之举。而金山,正是这两项决议的主导者之一。
至今广本还流传着金山主导首创四位一体的销售店之前的小故事。他说,当时的“中国式卖车”,消费者挑车就像在市场上挑西瓜一样随意。顾客被带进一个狭窄的小办公室,办公桌的玻璃下压着几张车型照片,你看中了就抄一个车型编号,再由卖家带着你走进一间满是灰尘的仓库,在黑漆漆的屋子里提车,有时候还经常搞错车型。
金山认为,这种销售模式绝对不可能让中国消费者感到“喜悦”,而售后服务的缺乏更是让消费者用车用得“心慌慌”,“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他说。所以他经常开玩笑地对同事说,“四位一体的销售店我可算得上是创始人之一,我们可要申请专利呢!”
确实,如今看来,广本第一家4S店建立彻底打破了中国消费者那种“挑西瓜式”的买车观念,原来买汽车可以在如此窗明几净的环境里进行;进到店里就会有饮料喝,有笑脸相迎的销售小姐热情地介绍车型;在哪儿买车就能在哪儿保养维修,再也不用担心路边摊的工具不行、技术不行……
大刀阔斧
别看金山现在经常笑容满面,在经销商眼里,他可是个“魔鬼式”的人物。记者曾听某个4S店老板说过,在4S店刚刚开始起步的那几年里,金山在每家店开业之前都要亲自去到店里检查,亲自过问每一个细节,落地玻璃擦得不够亮,地板拖得不够干净,都不符合开业标准。而他就亲身见识过金山的严酷,曾因为维修区间地上的一条线画得不符合金山的要求,硬生生地将店面开业时间延后了一个月。
不仅对店面的基础设施有要求,金山对4S店的员工更是要求严苛,甚至连销售人员的服装他都要亲自过问。“我们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做事,让客户来了之后,觉得无可挑剔。”金山说,“在广本之前中国并没有4S店,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我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个细节都要做到位。”
“在跟经销商沟通时候,会不会存在一些障碍?毕竟国人那会儿都没这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