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总必须首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要思考自己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个人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品行?是否在进入前就考察过,就了解过这个职业经理人的价值观?是否自己推心置腹的和职业经理人谈过自己的梦想,这个事业梦想如何和职业经理人的事业梦想结合起来等等。一个老板要用人,尤其在找一个总经理的时候,不是出高薪就可以了,而是要从事业的伙伴和团队伙伴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些我想才是老板需要思考的。如果林松涛只想找个能帮助自己摆脱经营管理的职业帮手,最终的结果不会理想。我们看到,所有成功的领导者,首先要能发现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并且不遗余力地为这个人才去创造条件,发挥别人天才的人才能成功。
其次,一个企业是团队作战的结果,除了总经理,还需要整合一个团队。我看到,在前面的案例中,职业经理人的离开和林总的不作为是有关系的。董事长在职业经理人引进的初期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让职业经理人融入到团队中,创造一个团队的融合。
我觉得,林总还需要在引进人才、任用人才等多个方面去学习和思考,也应该打开自己的格局,提升自己管理和培养领导者的能力。
第二个观点:好的职业经理人都是企业逐渐培养出来的
几乎很少有职业经理人一到企业很快就能创造奇迹。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和成为企业的主人有一个过程,这一点,企业的拥有者老板必须要认识到。
现在很多企业的老板要么对人才渴望之极,求贤若渴后产生了对人才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很多职业经理人和老板之间合作失败都是因为一开始老板对某个能人期望很高,职业经理人到岗后,自己放权很快,并且盲目听从,结果造成很多错误,于是这个时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再也不相信职业经理人了。
再者就是谨小慎微,把职业经理人当成一个为自己赚钱的高级打工仔,对职业经理人缺乏尊重更加缺乏情感和事业目标的融合。结果造成职业经理人没有企业归属感,完全沦落成一个高级打工者的心态。这样都是做不好企业的。
实际上,企业的老板有个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为人才培养创造一个环境,企业的老板最大的能力就是不断培养职业经理人的成长。
因为,很多职业经理人,尤其是外资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到了民营企业,需要提升的不是一些专业技能或者行业技能,而是心态和价值观。我发现,很多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因为被外企的环境和制度毒害,到了民营企业后常常调整不了自己的心态。往往容易依赖过去的经验或者迷恋过去企业的文化,而不是从零开始,从一个民营企业的环境和条件思考如何融入这个事业。
从案例来看,陆涛是个不错的职业经理人,原因主要出在林总这里。林松涛应该和陆涛进行推心置腹的沟通,并且真正从内心中把陆涛当作企业的一员,和他共同探讨企业的发展大计。并且在加盟问题上,也可以进行深入论证,而不是粗暴的否定,也可以谈出自己的忧虑,例如食品安全等等问题,共同寻求企业发展的突破。甚至可以在局部区域先作试点等等。关于企业是选择直营或者加盟,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经过深入的沟通或者小规模的试验来验证和探讨,关键还是一个企业的老板和总经理能不能同心同德,能不能真正配合好,这个才是关键。
中国企业家要从搭班子到搭台子
从一个亲自下场的主角转变到搭台子的制片人,对企业家是一种考验,这也是中国企业家能不能实现二次飞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