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李效伟也没少挨批评。
项目曾命悬一线。关键时刻,李效伟在北京住了4个多月,“跑部”。交易最终获批:米塔尔以3.38亿美元完成对华菱管线36.67%股权的收购,位居第二大股东。这是中国钢铁工业首次对外资开放股权,也是当时外资并购A股上市公司交易额最大的一宗。
在那次签约仪式上,中钢协代表罗冰生的贺词简短而官方。而一年之后的某次论坛上,时任宝钢集团总经理徐乐江的发言还容易令人产生联想。徐说,国际钢铁巨头进入中国,严重低估了中国钢铁企业价值,而且如果其在每个区域兼并重组一家企业,中国钢铁行业宏观区域布局就会被打乱。
米塔尔打破了从不放弃控股权的惯例,然而中国的机会之窗并没有由此对它打开。2005年颁布的钢铁新政中,甚至专门为此次收购案制定了一条“5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不允许外资控股”的规定。
海外并购新标杆
4年过去了,李效伟再次面临抉择。
FMG为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拥有已探明铁矿石储量45亿吨,已形成5500万吨生产能力。这是一家因中国需求而生的铁矿石企业,客户全部在中国,建设中史无前例地应用中国设备,甚至还寻求在中国上市。
李效伟觉得投资FMG“门当户对”。“我在中国钢铁企业中,与宝钢等前三位实力有很大差距,它是新兴铁矿石供应商,也很难撼动国际三大铁矿石巨头的地位。”应FMG之邀,华菱2008年4月开始考虑合作。当时正值铁矿石价位高点,李效伟算了一下,收购其14.9%的股权就需要255亿人民币,但他仍觉得“可以谈”。
然而铁矿石价格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大幅跳水,FMG股价狂泻,又受债务拖累,希望中国的战略投资者尽快点头。下半年它几乎与宝钢达成协议,只是因0.1澳元之差擦肩而过,后来FMG愿意让步,宝钢又不感兴趣了。
华菱与FMG的谈判在2009年1月19日正式启动,并非巧合,华菱再次置身于中国跨国并购的大讨论中。上次主题是该不该引进来,这次主题是能不能走出去。现在,国内舆论近乎一边倒地赞成李效伟们去海外“抄底”,李曾数次接到来自各方的鼓励。
然而,李效伟此刻最怕的就是贴上“抄底”的标签,否则不但交易成本会抬高,而且可能遭遇政策壁垒。
他并非杞人忧天。2月双方正式提出价格,FMG的报价比当时的市值溢价40%-50%,而华菱报价对其市值打了个大折扣,双方差距之大,几乎让谈判无法进行。就在这时,中铝提出195亿美元入股力拓的计划,FMG首席执行官安德鲁·弗里斯特(AndrewForrest)立刻给李效伟算了个价,认为按照中铝的估值方式,FMG应该更值钱。在此前后,又传出英美资源、中国投资公司都在与FMG接洽,华菱并非其唯一选择。
“我从米塔尔谈起,和无数个外国企业谈过,但从没接触过FMG这样的西方公司,”华菱钢铁副总经理汪俊说,“安德鲁思维很东方化,甚至比中国人更中国人,很善于制造烟雾。”
李效伟判断,FMG希望利用企业间的竞争来抬高价格,双方分歧很大,但谈判不会“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