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首页  | 经营管理 | 营销专题 | 人际沟通 | 创业天地 | 网商 | 职场生涯
信息内容
 
 您的位置: 首页>营销管理>>管理真经>>|
象思维的东方管理模式

发布:2010-12-3 16:36:10  来源: 博锐管理在线  [字体: ]

  东亚经济腾飞,特别是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位置确立之后,关于东方管理模式的讨论与反思已经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管理模式支撑了东方企业的迅速崛起?该管理模式与西方管理模式是否相同?该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否具备重复应用的价值?

  东方管理模式的客观性

  东西方管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如任正非在《管理的灰度》一文中指出,“西方在中国的企业成功的不多,就是照搬了西方的管理”,不但认为与西方管理模式并行存在着东方管理模式,而且表达了对东方管理模式的强烈认同。柳传志在重掌联想集团董事长后,也提出并购IBMPC后的联想集团困境,就是未处理好东西方管理模式的差异,在西方模式下CEO是职业经理人,站在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考虑怎么样建立企业和运行企业,与联想旧模式下以主人心态的管理有所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是导致东西方管理模式差异的根本原因。体现在管理模式上,西方的概念化思维认为管理是完美、精确与科学的,强调客观普遍的规律性;东方的象思维认为管理是自主、多变与灰度的,强调随“象”处理的现场感。

  事上磨练的管理技能养成、自主创新的管理体系建设、应变管理的小组织模式以及二元补对的灰度管理是东方管理模式的典型特征。

  学习养成OR事上磨练

  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如何养成是东西方管理模式的核心差异。西方概念化的思维模式,虽然承认事与人的依存关系,但更强调管理者必须尽量的远离研究被管理对象以及其具体的生成过程,才能保障观察结果的客观性,认为只有相对独立才能认识管理的普遍化与一般化规律,最终把握管理的本质。因此西方管理模式认为可以通过体系化的理论学习、丰富的案例分析,培养出合格的管理者。在这一思维影响下,西方建立了大量的管理学院,也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员,但事实证明这些优秀学员并不能胜任管理工作,究其原因,是由于这种方式忽视了对环境的理解以及问题处理的现场感,管理者只能依据规则与制度行事,造成管理越来逐渐僵化,这已成为西方管理模式的致命缺陷。

  东方象思维强调人与事的相互粘黏与缠绕,人只有在做事中才能成就自己。因此管理者“必须在很不完全的状态中出发,连什么错对也不知道,因此管理者必须同时应付多处、不沉、不偏,又能堵住漏水处,换一块要烂的底板……管理者要在最根本处生成和维持住自己,没有一个让尝试者可以依据的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管理者技能只能在现场获得,通过对现场不停的总结与反思,并最终问题解决中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

  稻盛和夫管理理念的形成过程,就体现了典型的东方特点,“就公司经营而言,我没有任何经验和知识。到底应该怎样经营企业,从一开始我就对此烦恼不已。从想法到方法,我每天都在认真加以思考。每当我有所感悟时,就把自己的想法记笔记本上。当我开始经营京瓷公司的时候,我常常把记录了我工作要诀的笔记本拿出来,在添加上经营中新的体悟,将这些要点重新加以整理。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管理理念。”

  最佳实践OR自主创新

  基于概念思维的高阶对象化特性,西方管理模式将管理对象化、抽象化、本质化之后,创造了一种时空中不存在的对象—最佳管理实践。西方管理模式认为,最佳管理实践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与最佳管理实践越接近,其管理水平就越高,企业就获得了竞争优势。这一观点曾一度风靡中国,模仿最佳实践成为管理优化的主流,这一现象直到西方大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才得到改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信息搜索
本类热点  
营销专题  
创业天地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