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涛去了一个正确的地方:中国信息资源最发达的上海。他又一头钻进正确的商业角落里:上海产品博览会现场。他在那里过滤所有机会,寻求一种足以把命运捆绑于其上的产品。他在一排造型呆板档案柜前站住了。这个名为“密集型移动档案柜”不仅节约空间、找寻方便、管理规范,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凭着商人敏锐的直觉和判断能力,他意识到这就是他东山再起的契机。让我们分析一下玄机所在:首先,产品、市场、战略全打对钩——事实上产品厂家“日本富士精工”这样的大公司已经为产品和市场作了背书,没有慎重选择和长远规划,这家大公司也不能在中国推广产品,因此张静涛完全可以不考虑破折号前端的问题;其次产品技术壁垒低,容易加工,并可自创品牌;最后,成功的关键在于销售,只需发挥自己超凡的销售能力,就可一锤定音。更妙的在于这个产品属于大宗买卖,它不像冰淇淋或雨伞那样销售给数千名客户才有利可图,只需几个大客户,就会产生巨额的销售收入,这于他是最有利的条件——他没有一分钱工资可发给别人。
产品博览会结束,他要求买下富士精工的样品,从来不卖样品的富士精工碰到浙商功夫,破天荒同意不将样品发回国内。
张静涛立即带着样品来到一家朋友的企业,委托朋友将产品加以改良。拿着几组产品照片,张静涛做起了密集型档案柜的推销员。
在上海,凭着一张图纸和几张照片很难取得上海人的信任。他又辗转深圳,由于当地销售网络的异常成熟,面对一幢幢豪华的写字楼,很多时候他连门都进不去。在上海、深圳耗时半个月后,张静涛身上的生活费所剩无几,他再一次陷入无助和孤独之中。他反思到,如果说这桩生意的思路没有错,哪里出了问题?
在夜里昏昏欲睡之时,忽然有五个字像进入屏幕的密码一样闪入他的大脑,那是他中午从写字楼上垂头丧气地出来时,瞥见当天报纸上的一行标题:西部大开发……这五个字像电击一样,让他浑身一颤——他立即清醒过来,到西部去!顺势而为,为我所驭。
当张静涛走出成都火车站时,是1998年5月18日深夜,身上只有借来的两万元“种子”,一份产品图纸和一张成都市地图。他在石灰街租了间380元的民房,在玉带桥下淘来38元的旧自行车和68元的旧沙发,开始了西部大开发。
中午38度的高温,让来不及吃饭喝水的张静涛昏倒在路边,醒来时他看到医生在给他打点滴,他惶惶地问,自己得了什么病,医生说:如果你可以自己吃东西,就用不着输液了。实际上他一天下来还没有进食。但他回答“不行,我今天还没有拜访到40个客户。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每天必须拜访40个客户才可以吃饭。”成都医生从没见过这样的病人,休闲之都的浙江商人既是一群另类的成都建设者,也是一群成都传统的破坏者。古训称“少不入川”,是提醒年轻人切莫在天府之国贪图安逸,但似乎无论在哪里,浙商从来没改变过自己,张静涛继承着浙商的血脉,时时刻刻如履薄冰,晚上回到家里,他就在旧沙发上读书,在艰难时刻给他最大精神支持的是“卡耐基”。
成都人不爱说普通话,他就学成都话,为了和成都人交朋友,他逼自己吃辣椒,为了见个领导,他在门口站了整整3个小时。处于崩溃边缘的张静涛,接到了四川联通的一笔10万元的订单。这不啻是黎明的一息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