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双向”迁移
《华尔街日报》曾称富士康商务长李金明是人口40万的“富士康市市长”。这虽是一种比喻,但是也说明了富士康员工在深圳基地的确达到饱和阶段,而《劳动合同法》又收紧了企业临时用工“灵活性”,让“市长”的挑战更大。
富士康往内陆移动,着眼于两个诉求:内陆相对沿海便宜的劳动力及中国大陆的内需市场。
尽管富士康已在深圳经营20年,且成为大陆出口创汇企业第一名,一年为中国创造外汇400亿美元,让中国不用像越南一样苦于外汇不足,但是却被指为中美贸易顺差加剧的“元凶”之一。
富士康商务长李金明指出,过去富士康的95%产品都是出口,但是现在希望把内需市场做起来,这将成为富士康下一步业绩增长的动力,如此,也将缓解由富士康每年400亿美元出口给中国过大贸易顺差带来的压力。富士康有意进军的内需产品包括“LED镭射激光照明灯”、“汽车零组件”等,富士康近年在武汉、山西等内陆省市布局,其意即在此。除了人力和脑力,富士康还着意挖掘大陆“原材料”的潜力。比如在郭台铭的老家山西,郭台铭就希望建设成轻金属——镁的大本营,郭台铭信心十足地说,这将是富士康的“第二个深圳”。
另外,富士康也在着眼于中国大陆之外进行新的制造业布局。除了前文提到的和美国惠普一起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设厂,最受到富士康关注的,还是被日本野村研究所描述为“黄金走廊”、串联中国与东南亚的成长区域。这条走廊中点为香港,途经广州、南宁、河内、胡志明市、金边、曼谷,再延伸到吉隆坡与新加坡,被称为“一廊九城”。2005年,这九座城市的GDP已高达4600亿美元,相当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GDP的总和。在中国经营“东盟”的背景下,如果富士康加大对该地区投资力度,富士康的势力可顺利从深圳延伸到东南亚。
“未来富士康只要把中国创汇的400亿美元,移100亿到越南就好了!”富士康高层曾说。在越南发生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外资撤出越南,但是鸿海反而更为积极,就是着眼于为新世纪的战略布局。
在中国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及提升形象,再将生产基地往内陆及东南亚转移。这个工程一旦完成,鸿海将创造下一个三十年的荣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