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和重要客户签约,如果使用“万宝龙钢笔”,再告诉对方,香港回归的协议、中东停战的协议、德国停战的协议,都采用这个品牌。那么,每只万宝龙钢笔才卖几千到几十万元,是否很便宜?宴请上级领导,如果拿出五粮液,领导即使不喝白酒,也会很高兴。800元买个“个人品牌形象的安全”,是不是很划算?同样的酒水,宴会上喝5000元的拉菲,客户感到了压力,100万的单就非签不可,如果只喝300元的“本地土特产名酒”,客户觉得不过是普通的接待,礼尚往来而已,这单,就可签可不签了。
我的客户之一“北京汉今”,是一家“高价营销”的专业化公司。得意之作之一,就是选择部分茶叶,捆绑特定的书法、字画、围棋,于是这个组合就被赋予“从此不问业务、只喝茶下棋颐养天年”的含义,特别适合于“欢送退居二线的领导”、“交权的富一代掌门人”。每斤茶叶,最高达到50万元。
整合市场资源
科学技术不是第一生产力,对市场资源的整合能力,才是第一生产力。德国人掌握了啤酒的核心技术,不妨碍美国的啤酒工业远远超过德国;德国人垄断了太阳能的所有核心技术,不妨碍中国企业购买德国技术、再把德国企业赶出非洲、东南亚:深圳的“山寨手机”,最高峰时年销售15亿部,横扫东南亚、中东、非洲,技术都是向欧美企业购买的。
四川许多中小酒厂都有白酒的质量优势、成本优势,这不能阻止洋河蓝色经典远远超越四川酒厂;兰州拉面的技术即使要收专利费,每碗最多价值1元,在每份25元的味千拉面面前,九牛一毛。
经销商,零售销售商、终端服务商最希望企业做的,就是降价、送礼、促销、买赠、进场费,然而在消费者认可之前,它们都是本能地拒绝高出市场价格产品的。
而当品牌特有的利益开始被消费者接受时,经销商、酒楼还是兴奋于价格,客户们往往会提这样的意见:“在某经销商那里,如果降价到五粮液、茅台的价格,愿意打款100万”。总之,当你订出高价格,你就得准备自己做品牌推广,自己培养消费者的“价值感觉”,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高价买单。
然而经销商只是物流商,零售终端只是“推广平台”: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压缩“销售环节”的利润,扩大“营销环节”的空间。
水井坊在广东的成功,就有赖于压缩“销售环节”开支,增加营销环节投入,比如给终端一系列差异化的利益,如智能化公关,培训营销、酒道演示等等。
最近一系列进口葡萄酒的成功,也与“专卖店+团购”的新模式有关。新模式增加了营销,削减了销售。味千拉面价格能比兰州拉面高出5倍,某台湾籍越南人经营的“24牛肉河粉”卖24元、高出普通牛肉河粉5倍左右,也都有赖于“销售与营销”的结构的改变。
有这样一个案例:华东有个白酒厂,政府支持,背后市场庞大,资金实力雄厚。一直做低端酒。老板属于吃苦耐劳型,成功后依然兢兢业业。他所带领的团队,也都很敬业。然而迫于政府的要求、市场的诱惑,几次冲击高端,都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