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003年让松下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但是松下很清楚,由于中国电器制造业的迅速崛起,松下在制造方面的成本优势已经基本丧失,在这种挑战下,松下必然要思考下一步的战略方向。
谋取后一轮进攻
松下从2008财年开始实施新的三年管理计划,即GP3计划(Globalprogress、Globalprofit、Globalpanasonic),提出到2010财年销售额要达到10万亿日元,股本回报率要达到10%。
按照这项计划,松下不仅要加强对全球市场的开拓,而且要强化集团内的创新活动,使松下转为一家精益高效的制造导向公司。实际上,这就是松下的战略路线图。
定位为“制造导向”的松下,如何谋取市场的成功呢?答案是创新。
其实,“制造导向公司”并不完全等同于松下幸之助时代的制造公司,而是既强调制造优势也注重技术优势。作为“制造导向公司”的松下,提出要加强“黑箱”技术以确保产品竞争力。“黑箱”技术就是那些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技术,包括知识产权,用难以被对手复制的复杂材料、工艺和技术知识制造的产品。这与松下幸之助时代有所不同。
现在,中村邦夫的继任者大坪文雄正在完成另一重大任务—统一品牌为Panasonic。按照GP3计划,将把重点转移到“金砖四国”,力争使海外业务营收比率由目前的不到一半提高到60%以上。
但是,由于受美元经济的拖累,当前全球都面临恶劣的经济环境,松下赖以为生的全球消费市场必然受到影响,对松下来说,最大难题是在当前低迷的全球经济局势下,如何继续保持住自己的赢利点。
附文:
近利急功
■文/森佑治(日)
到目前为止,家电产业仍然是日本具备世界性优势的产业之一。尽管如此,合纵连横,优胜劣汰的整合浪潮正在席卷着日本的家电业。
整合浪潮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海外(中国、韩国、台湾地区等)家电企业低价格冲击以及苹果、戴尔等全球领先企业出色的研发、设计、服务等对日本家电产业的“制空性”打击。一方面海外低价格家电企业、“制空性”优势企业产品进军日本市场,形成对日本家电业产品在价格和产品方面的双重冲击;另外一方面,日本家电业,尤其是手机、电脑等尖端的信息化家电产品缺乏像苹果公司iPod一样具备竞争力的代表性产品,以至于日本家电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
短期内来看,对于日本家电业而言,追求企业的规模扩大化,从而形成垄断性成本竞争优势,虽然带有浓重的“急功近利”色彩,但却是提升企业经营业绩最快的方式。
(森佑治:系美国GoldenGateBridge技术经营学院MBA、纽约大学通讯学博士)
附文:
河野优:中国超越美国市场将不远
“在市场份额问题上,日本总部对中国市场永远不会满足。”松下中国区总裁河野优在接受《经理人》专访时透露,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松下海外第二大市场,占据了海外18%的市场份额。
河野优认为,数码和高清将是松下在中国的一个决定胜局的考验:“目前,松下中国各类产品的销售上升都很快,比如数码相机,去年还处于一个困境,但是现在每月都在刷新销售纪录。此外,美国销售公司已经成立47年了,而中国才进入14个年头,从时间而言,中国目前的规模是很不错的。”
从企业层面上来看,松下在华最近几年明显加快了体制变局。
目前松下电器在华的58家企业中,已经成功实现独资的企业达到60%。其中独资33家,合资25家,而在合资公司中,松下控股50%以上的有24家。
对此,河野优解释说:“独资更容易做出有效率的行动,也可以有效控制产品风险。比如一个公司产品出现问题,会对采用这个品牌的其他产品造成连锁反应,如果有统一的公司,就可以进行协调避免风险。从资源管理的角度而言,人员、投入各公司都有共通之处,一体化便于管理。”
松下在华大刀阔斧的独资化运动,是来自总部新战略的最终要求。松下的目标很明确:海外业务营收比率由目前的不到一半提高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