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古镇风光
没想到,已相当现代气派的南宁附近,居然掩藏着一个如此古色古香的小镇,还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扬美”。从广西南宁到扬美有两种途径:一是走公路,从南宁市区驱车西行38公里;或走水路,从南宁乘船,沿邕江上行30余公里,转入左江即可抵达。
古镇始建于宋代。相传,初时由罗、刘、陆、李四姓建造,当地因荆棘丛生,白花满地,取名“白花村”。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思想进化,人心向美,更名为“扬美村”。扬美繁荣于明末清初,曾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小南宁”之称。
走在扬美江滩,金蛙石、象鼻石、企鹅石、海狮石、海豚石等千奇百怪的石头扑面而来,仿佛在诉说着亿万年来的传奇故事。据史书记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从南宁坐船抵达扬美,随后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自南宁来,过右江口,岸上始露石,至扬美江,石始奇……余谓阳朔山峭临江,无沿岸之石,建溪激石,无此石奇”。不知眼前这些石头,还是不是徐霞客当年笔下的奇石?
从临江码头拾级而上,抬头便见一道方柱圆拱的古闸门,门楣上书刻“临江街”三字,由此门进入,便是扬美著名的“清代一条街”。闸门的石壁上清晰地标记着1937年、1968年、1986年和2001年的洪水位。
依左江走势的临江街建于清道光年间,总长300米,宽3.8米。放眼望去,整条街的房屋几乎是清一色的青砖瓦、砖木结构、木门石阶的清代风格民居。街上人很少,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叫,阳光把树叶的影子投射到斑驳的墙上,更增添了几分寂静感。踏进几处空置的老宅,承载着历史的飞檐屋脊、陈砖旧瓦、柱础石雕虽然显得陈旧,却在默默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街上的路面颇有特色,是由大小不均、参差错落的青石板镶嵌而成,虽年代久远仍光滑如新。据说,青石板路由街民集资修建,全部经水路从太平府崇善县(今崇左市)运来。
走出临江街继续前行,不远处是一座明代古屋。因其从大门前直到里屋,两边平行竖着七根木桩,故被称为“七柱屋”。看上去简洁大方、古朴典雅,住起来冬暖夏凉。另外,这种建筑结构颇有学问,即使墙体倒塌,还有木架撑住,屋顶塌不了,提升了房屋安全性。扬美是南宁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方,现存200多处,分布在古镇内的各个街巷。
古镇有两处建筑不能不看。一为辛亥革命志士梁烈亚故居。这是南宁一处辛亥革命纪念旧址,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坐北向南,始建于清代中期。1922年被大火烧毁后重建,为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四开间,青砖青瓦清水墙。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曾在这里召开过秘密会议。梁烈亚及父亲梁植堂追随孙中山革命。梁烈亚参加了镇南关起义,后来又积极投身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
另一处为乾隆年间建造的魁星楼。楼体呈方形,上小下大,雄伟壮观。一楼供奉关公,二楼供奉文昌帝君,三楼立有魁星木雕像,右手执笔,左手拿书,右脚提起,左脚踏鰲头。魁星楼不仅是一处珍贵的文物古迹,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纪念地。广西会党首领黄兴、王和顺、黄明堂曾在这里秘密开会,部署广西南部各地推翻清朝的革命武装斗争。
扬美先民大多是从山东、广东迁居于此,古镇以汉族人为主,可以说是壮乡的一个汉族聚居地。扬美先民重教尚文,在古镇众多的古迹中,魁星楼和孔庙体现了古镇人对文化知识的推崇。据统计,扬美在明清两代就出了6个进士、4个举人、30多个贡生。即使在文化发达的中原也少见。这为扬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行走在扬美,仿佛置身一幅水墨画。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古树参天,翠竹成林,一派田园风光。一座座青砖瓦的老宅好像停泊在左江岸边的船只,依偎着古镇。大片大片的荷叶和星星点点的紫色小花点缀着水塘,鸭鹅浮在水面,塘边的两头牛缓缓地摇着尾巴,生怕打破了这份宁静。在榕树下、小巷里、老宅门口,无论老者或是孩童,都神态悠然,到处都弥漫着闲适与安宁的气息。
扬美经历了千年岁月,因水运之便而兴起,也因水运式微而沉寂。古街、古巷、古祠、古庙、古宅、古树、古闸门、古码头、古桌、古椅、古石墩、古瓷器……从内而外散发着“古”的味道,“古”得自然,“古”得几乎找不到一丝被“今”修饰过的痕迹。
和周庄、丽江不同,知道扬美、走进扬美的游客不多。扬美就像一位藏在深闺的小家碧玉,拥有一种独特的恬淡。她的美内敛而含蓄,只有走近她,才能认识她。走入扬美的游客放慢了脚步,寻找和扬美相和谐的节奏。未来,扬美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认识这里,在宣扬扬美的同时,这份宁静的美是否还能保留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