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古港在200余年前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云集各国商船。
瑞典国王2006年7月访黄埔古村码头
2006年7月18日下午2时45分,在夹道的喧天锣鼓声中,位于海珠区东隅的黄埔古村码头迎来了特殊的贵宾——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王后西尔维娅乘着“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仿古船抵岸,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为哥德堡号重访广州纪念碑揭幕。200多年前,“哥德堡号”商船多次就在这个港口停泊,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往来。这块伫立在古港畔,惟妙惟肖地镌刻着帆船的纪念雕塑,是瑞典“哥德堡号”商船与广州结缘200多年的历史见证。
瑞典商船远涉重洋广州通商
十八世纪上半叶,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广州是世界贸易的重要港口,世界诸国纷纷来广州贸易。海珠区黄埔村当时是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国设江、浙、闽、粤四海关,粤海关就设在黄埔村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关闭江、浙、闽三地口岸,仅保留粤海关,指定广州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即“一口通商”,黄埔古港成为当时中外贸易商船唯一停泊地,更是世界财富汇集地。
瑞典东印度公司(1731—1813年)承担了瑞典与广州间的全部贸易,该公司船队曾做过130多次远洋航行,多次抵达广州。耗费巨资建造的“哥德堡Ⅰ号”商船建于1738年,是这家公司38艘远洋商船中第二大船只,船上有140多名船员,并装备有30门大炮用来驱赶海盗。据记载,在短短几年间“哥德堡”号先后三次远航广州。
1745年,满载货物的“哥德堡”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装载着大约700吨的中国物品,包括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当时这批货物如果运回瑞典哥德堡市场拍卖的话,估计价值2.5亿至2.7亿瑞典银币。
即将抵港意外沉没
打捞1/3货物仍盈利
经过8个月的漫长航行, “哥德堡号”航行到离老家哥德堡港大约900米的海面。马上到家了,离开哥德堡30个月的船员们已经可以用肉眼看到自己故乡的陆地。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哥德堡”船头触礁随即沉没,正在岸上等待“哥德堡”凯旋的人们只好眼巴巴地看着船沉到海里,幸好事故中未有任何伤亡。
事后,人们从沉船上捞起了大约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令人惊讶的是,这仅仅是船上所载1/3货物,在市场上拍卖后,竟然足够支付“哥德堡”这次广州之旅的全部成本,而且还能够获利14%。可想而知当时航海贸易的利润之可观程度。
这之后,瑞典东印度公司又建造了“哥德堡Ⅱ号”商船,它最后沉没在南非。
200年后打捞上岸
古船茶叶至今香浓
时光流逝,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哥德堡Ⅰ号”和船上三分之二的货物在海底沉睡,一个偶然的机会却唤醒了它。1984年,在一次瑞典民间考古活动中,重新发现了“哥德堡号”。
打捞工作随后展开。据参与沉船打捞的潜水员回忆,残骸上覆盖着20厘米厚的淤泥。在附近有一些包装货物的箱子。残骸内有许多陶瓷碎片和一些完整的陶瓷,还有茶叶和其他一些货物。
花了10年时间,这艘巨轮尾部的残骸终于被打捞上来,而其他部分已经荡然无存。陆续从该船中打捞上来400多件完整的瓷器和9吨重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大部分具有中国传统的图案花纹,少量绘有欧洲特色图案,显然是当年“哥德堡号”为特定客户专门订购的“订烧瓷”。
此外,还有大量的茶叶,让人称奇的是,深埋海底两个多世纪的这批茶叶由于密封得好,仍然可以冲来喝。据有幸饮过此茶的人士称,还可以品出浓浓的茶香味来。
广州有段古
4000工匠重造
仿古商船访穗
“哥德堡”的考古发掘促使“哥德堡号”基金会和新东印度公司相继成立,在强烈的关注下,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一群热心人中酝酿成形,就是要以“哥德堡Ⅰ号”为原型,建造“哥德堡Ⅲ号”仿古商船,并且要沿着200多年前的航线,重抵中国广州。
1993年,瑞典新东印度公司开始筹划仿造“哥德堡号”。1995年6月11日,“哥德堡Ⅲ号”安放龙骨开工建造,在船厂举行了传统风格的盛大典礼,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成为这项工程的监护人。
2003年6月,经过十年、由4000名工匠按照原样精心打造这艘使用18世纪工艺制造的“哥德堡”号新船顺利下水。该船全长58米,排水量1250吨。瑞典全国从国王到普通国民都对“哥德堡号”的中国之旅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为了迎接“哥德堡号”仿古商船重访广州这一盛事,广州市政府斥巨资复原海珠区黄埔古港景观区,打造了粤海第一关纪念馆,重现了200余年前港口的盛况。2006年7月,在航行9个多月后,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号”抵达广州,广州全城欢腾,市民热情激昂。
伫立在古港畔的“哥德堡号”纪念雕塑上,铜铸的“哥德堡号”模型镶嵌在刻有繁华广州古港画面的石块上,上有当年的航海线路图。浮雕墙总长5.2米、高3米、厚1米,重约40吨。由三块巨石合成的浮雕石墙象征断裂的历史和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