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陶瓷造像史上,陶瓷佛像是造像数量最多的一类。包括释迦牟尼佛、强巴佛、无量寿佛等等。陶瓷佛像中的菩萨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而中国陶瓷佛像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图:戏珠弥勒佛
福建德化窑是明代颇负盛名的地方窑,它生产出的优质而风格独特的白瓷,可与永乐时景德镇创烧的甜白釉瓷相婉美。景德镇的甜白釉白中微微泛青,德化窑则是一种纯白釉器,瓷釉非常纯净,釉色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隐现出肉红或乳白的色调,故德化窑白瓷也称之为“象牙白”。
明清时期,德化窑烧造的陶瓷佛像,历来为收藏界所看重。特别是明万历年间瓷塑大师何朝宗所制陶瓷佛像,更是享誉世界,为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所争相收藏。那怕明知是晚清和民国初的仿品,也在所不惜。据说,何氏当年所制佛像也就200件左右,而欧美各国博物馆、艺术馆及私人所收藏形神逼真的陶瓷佛像已逾2000余件。现下市场上出售的德化陶瓷佛像不少,不少在佛像背部还盖有“何朝宗”字样的印鉴,但这些,绝大多数是仿品。如何去鉴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陶瓷佛像一般均采用模制。传统工艺的制模与现代工艺的制模其方式是不一样的。1934年以后,出现了注浆一次成型的新工艺。而在明清时代,坯体脱模,一般被分解为头部、身体和底座三个部分,各部分又被分别切割成前后两个片块。由于是合模制作,一般高度在10厘米以上者,除头、手等部件系合模后插入外,内底应是透空的,有明显的连接痕迹。如发现内里中空而底部封平或封平后又开小孔者,则必定是采用现代注浆工艺成型的仿品。陶瓷佛像真品用合模制作,模子的连接处,必然留有挤压瓷泥调整的痕迹。明代艺人常用手捺,在内里可见指捺痕迹。清代以后除手捺外又常可见以刀具推挤的痕迹。也有仿品为掩盖注浆之痕,在内里过多涂泥,造成胎体过于厚重。而真品厚薄适中,内空适体。因此,佛像上手后,除注意其模接方式外,凡分量过轻或过重者,均要存疑。
陶瓷佛像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胎釉。德化窑由于在坯胎的泥土工艺上有精淘细炼并经几十年后再使用的优点,因此,胎质致密,透光度十分良好,俗称“糯米胎”。陶瓷佛像由于是人工淘洗,再精细,在放大镜下也能见有微小颗粒。而现代淘洗使用机器研磨,瓷土呈粉末状,因此,如遇胎质过分精细者,要慎重。明代德化窑白瓷的釉水系独具特色的乳白釉。这种釉色,匀薄纯净,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对光照看,釉中隐现乳白或微透粉红,后者尤其名贵,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中国白”之美称。到了清代至民国初,因原料配比发生变化,釉色在白中微闪青色,但仍然是光润明亮的。现代仿品的釉色常作乳黄或米黄,且滋润度较差,没有玉质感,仔细观察,容易鉴别。
德化的陶瓷佛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融会了多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独特的形式感。德化陶瓷佛像注重人物整体造型的同时,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划,静中有动,形神兼备,赋予作品以感染力。德化陶瓷佛像的表现手法特别重视“线”的运用,突出线的表现力,讲究线的起伏和走向。在立体的雕塑中,以线作为主要手段,这是德化陶瓷佛像比较突出的特点,对于形成其风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陶瓷佛像的制作史上描了浓厚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