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沙8月29日电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上,醴陵市首次挺进“中国百强县(市)”第98位,跻身“中部十强县市”,成为湖南县域经济中一支新的“实力湘军”。
近年来,醴陵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住房保障、就业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赶超发展的过程中立足传统产业转型、城市发展转轨、农村面貌转变、发展成果转化的发展思路,坚持以转型推动发展,用人民幸福的指数衡量科学发展的水平。
正如中共株洲市委常委、醴陵市委书记谢清纯所说:“让醴陵这座古城日新月异,历久弥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这个城市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追求。”
筑民生之基 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醴陵是一个陶瓷花炮产业为依托的生产出口基地,以国检、海关、铁路口岸、“五定班列”为依托的湘东赣西现代物流中心,以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的山水园林城市,自2006年以来,市委提出“一心一意谋产业,聚精会神抓集群”,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强势崛起,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手段致富农民,以“两型”模式建设农村,大开民生幸福业居之源,打响了城乡一体化的“人民战争”,使全市人民的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得到不断增加。
活力迸发的醴陵连续四年获得“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殊荣,连续四年稳居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全省五小龙”之列,并排名“中国产业百强县”第51位。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财政收入41.31亿元,占全年计划的56.57%,同比增长45.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7亿元,增长43.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5亿元,增长51.3%。醴陵昂首挺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第98位,较往年上升了20位,提前实现中部“前十”的目标。
经济大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醴陵市各项民生投入占财政总投入比重均在70%以上,连续5次荣获“湖南省十件实事先进县(市)”称号。
优民生之境 抓建设让城市更宜居
在“十一五”期间,瓷城醴陵遵循“中提、东扩、南进、北连”组团式城市发展思路,紧扣“三年提高城市品质、五年提升城市品位”目标,在打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中,大力推进省级与国家级园林、卫生、文明“城市三创”。建设彰显“山水人文”特色的宜居城市。
自2009年年初提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目标以来,醴陵市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通过抓领导,交责任;抓宣传,造氛围;抓投入,强基础;抓整治,破难点;抓督查,严考核“五抓措施”,强力推动“创卫”工作扎实开展。城市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做到了城区道路干净平整、下水道通畅无塞、垃圾日产日清、公厕专人管理、全年良好天数329天、三年城区未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和重大动物疫情事件的良好局面。全面开展“城乡同创”,建设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和谐新农村。2011年初成功获评湖南省级卫生城市。
到2010年,醴陵已初步形成中等城市框架,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5万平方公里,拥有40余万城市人口,并且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烟囱林立的瓷城已不复存在,森林覆盖率高达53.6%,使“城在林中、居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同时,也将“中国绿色名县(市)”的名誉收入怀中。
破民生之难 调结构做好“安居工程”
醴陵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居、居者优其居”。提出了“两头抓”的建设思路:一头抓保障,切实做好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加大困难群众和低收入群众的住房保障力度;一头抓市场,着力引进一批国内一流房地产企业,开发高档楼盘,提升城市品位。
早在2002年,醴陵就在全省率先大力稳步推进住房保障民生工程,成为我省县一级启动最早、投入最大、环境最好、惠民最多、群众最满意的组织实施廉租住房制度和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城市。十一五”期间,醴陵市共新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25.6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8000余户、3万多人的住房困难问题。这一做法得到中组部调研组肯定并向全国推介。据规划,到2015年,醴陵市又将新增4000套保障性住房,住房租赁补贴将突破6000户,全面启动棚户区改造和公共租赁房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另一方面,目前,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从2006年的15家发展到41家,全市在建开发项目达到23个,开发面积157万平方米。一大批设计新颖、质量上乘、规模较大的住宅小区,正在逐步提升醴陵市的人居品位。
针对不符合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的“夹心层”住房问题日益突出的现象,及时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制定出台了房地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逐步建立起由高档商品房、普通商品房、二手房、公共租赁房构成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并及时开发面向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农民进城购房定居家庭,以及大学毕业生等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夹心层”人群的限价商品房、微利商品房和公租房。为解决进城农民住房难的问题,开展“百万农民进城活动”,不断完善户籍管理模式,推行减免征收税费等住房保障政策优惠。
到2010年底,醴陵城区人均居住面积已达31平方米,相比2005年增加6.5平方米,户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近100平方米,已有23个小区实施了物业管理,占比达到90%以上。醴陵城市开发空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还将迅速扩大。
现在,醴陵市住房供应体系已形成“中高收入者购买商品房,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承租廉租房”的基本格局,传统的“居者有其居”正在向“居者择其居”迅速转变。
谋民生之利 兴产业促就业强社保
醴陵市坚持传统产业的“高端化、高新化”与产业园区的“品牌化、特色化”及新兴产业的“两型化、规模化”三抓并重,将陶瓷产业培育成以新型陶瓷材料为核心的战略性产业,将花炮产业培育成安全、环保、时尚产业,将醴陵陶瓷产业园格局调成“一区四园”,不但推动“醴陵陶瓷”列为株洲市的“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而且培育壮大了陶瓷、花炮机械制造业,以及轨道交通、汽车制造业的配套跟随和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产业的蓬勃兴起。加快形成创业带动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城乡统筹就业的机制,通过采取创业基金、搭建创业服务平台、放宽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创业。
2010年,醴陵陶瓷产业迈上“两百亿”台阶,花炮产业达到“一百亿”规模,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508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12家。仅陶瓷、花炮两大产业消化25万多人就业,年发放工资近40亿元。异军突起的房地产业与小区物业共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7万个,同比增长68.2%。
进一步强化全员保障理念,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教育扶贫助学、住房保障”五大社会救助、“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五大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着力编织“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现在,全市“五大保险”参保60.8万人,新农合为“全国先进”;社会救助水平提升,城乡低保大幅扩面提标;投入4000多万元建起一所我省迄今唯一的公寓式敬老院——醴陵市福利中心,并新改扩建敬老院30所、村级五保之家24所,实现一个乡镇一所敬老院,获得“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县(市)”称号;建成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45所,提前4年完成省规划要求,跻身“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行列。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实现农村转移就业20.4万人,全市从业人员达到63.95万人,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继续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稳步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幅,均实现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超出全省平均近4000元。
解民生之忧 优化机制构建社会和谐
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强后盾和可靠保障。醴陵市严格治安管理,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通过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突发性群体事件处置等工作机制,在全市建立了灵敏的信访维稳机制,有效提升了社会稳定控制能力。率先在县级公安机关组建巡特警大队,担纲全市巡防和突击任务处置。积极推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加强交通秩序管理,成功创建全国平安畅通县市。
在2011年6月22日的醴陵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醴陵市委明确提出了瓷城醴陵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两进两争两率先”。“两进”,即“综合经济实力由全省前5强进入前3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由全国100强进入80强”;“两争”,即“争创国家卫生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两率先”,即“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市、率先基本建成‘两型社会’示范市”。
在奋进的征途上,瓷城醴陵奏响了“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让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加快实现产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跨越”的时代强音,渌江之畔,产业兴旺、幸福宜居的瓷城醴陵,正焕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