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全景
民间民俗收藏
院内碑文吸引小书法爱好者
提起相府路,饶城人都知道它位于城市中心商圈内,紧邻着繁华的信江中路批发街和城区最大的菜市场八角塘。但饶城人也知道,就在那高楼林立的闹市中,有一处静谧之地——相府路17号杨益泰旧第,即现在信州区博物馆所在地。它就像一位老者,静静地坐观这座城市的四季变迁。
跨过高高的门槛转过屏风,前一刻的城市喧嚣与炙热立即被阻隔开来。宁静中,它缓缓展开的是一幅信州文明的历史画卷。
博物馆是一座保留完整的老宅
参观信州区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是最大的看点。
据信州区博物馆馆长周恒斌介绍,博物馆所在的杨益泰旧第占地2200余平方米,由民国时期纸业巨贾杨益泰兴建。现在大门原是杨益泰旧第的后门。整个旧第为砖石风火墙、木结构梁架封闭式建筑,中轴线对称,前后三进两天井,东西厢房回廊环抱。庭院宽敞,呈递进式结构,有前厅堂、天井、后厅堂,面积600平方米左右。天井全由青石板铺成,风雨的洗刷让青石显现出有韵味的底纹。
老房子之所以令人陶醉,是因为它的每个梁柱、每个窗棂、每张桌椅甚至每块青石地砖中都有故事。我们无法探究当时杨益泰和他的后代是在怎样的一种心情下花费11年建起这幢房子,但从宅内最有特色的雕花工艺上可见主人的重视——老宅中的梁、柱、础、壁、门、窗、槛、楣等处都饰以雕花,精致考究。其雕刻图画或为地方风物,或为民间故事,反映的均是赣东北民俗风情。许多屏壁上还镂空透雕一些人物和走兽加以装饰,在中厅两侧壁上的百兽图就是一例,堪称该旧第的一绝。据说在当时,杨家集聚了上饶所有的能工巧匠来此修建。
坐在天井中,黄昏的阳光从瓦楞间散落下来,落在那些充满灵气的门窗、石雕上,一下子让博物馆的百年老宅焕发出光彩来。解放后,政府接管了杨益泰旧第,曾用做政府部门公安局等办公场所,所以保护完好。近些年,政府开始对老宅进行维修,3年前进行了主体工程维修,今年上半年进行了屋面的维修。
周馆长告诉记者,根据目前馆舍条件,在此开建我市首家民俗博物馆最为合适。通过民居复原陈列,还原出民国时期上饶人的生活习俗,并加以年节、市井文化等。
镇馆之宝是一对元代的青花瓷玉壶春瓶
2004年7月,博物馆从馆藏1500多件文物中精选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文物70余件,在信州区越剧团3楼展出。那是我市举办的首次文物展览。其后,信州区博物馆设常规文物精品展览。
展厅中,陈列了陶器、瓷器、铜器、玉器、字画等80余件精品。其中有恐龙蛋化石,造型生动的动物俑和人物俑,汉代到清代的铜镜。字画丰富,有康有为、于右任的行书对联、齐白石的渔翁图、“珠山八友”中的王琦、王大凡、汪平的人物和山水画等。瓷器种类繁多,有龙泉、吉州、景德镇等各窑系的产品。
周馆长告诉说,由于上半年博物馆正在维修,所以文物精品展暂停了一段时间。虽无缘近距离目睹这些文物的风采,但从周馆长的话语中,记者仍能感受到那些文物的特殊魅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镇馆之宝——元代青花人物玉壶春瓶和青花缠枝莲纹玉壶春瓶。那是从1986年东瓦窑砖厂取土时发现的一座元代墓葬中出土的。青花瓷产于唐宋,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明清,是海内外最受欢迎的瓷器品。这两件青花人物故事、花卉玉壶春瓶,造型精美,纹饰秀丽,制作精致,素淡自然,透明度极好,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代表着中国青花瓷的顶峰工艺。这样的元代青花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听得如此介绍,哪能不对那些未见的文物生出敬仰来!哪能不对信州绚烂的历史文明而感到自豪!
展示饶城文明的前世今生
采访时,记者在博物馆大门口看到了《党在我心中——老年、农民书画展》的大幅海报。
听到记者询问,周馆长解释说,博物馆的基本职能是收藏、研究和展出。为了把城区内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起来,让古老的建筑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博物馆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馆舍场地,组织一些活动,让人们了解上饶的历史文化,观照上饶的文明进程。如在院内的戏台就是新建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展非物质文化项目的展示,或是传统剧目的展演。
周馆长向记者例举了博物馆举办过的一些活动:
除了文物精品展,每年开展5次至6次大型科普展览,如动物标本、昆虫标本等,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2010年元旦,信州区博物馆组织主办了“历史的记忆——饶城变迁”摄影图片展,展览集取了我市余竞吾、何义康、徐定鐎三位摄影家所拍摄的解放以后上饶老城区的摄影作品,共布19个展板,历史旧照片50多幅,在市区中心广场与广大市民见面。
跨出大门,回首仰望巨大的青石砌成的门第,让人感觉到了宅院的分量,也感受到了信州历史文明的力量。这种力量在唤起人们美好回忆的同时,也激励起人们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心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