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篇
为了建设具有德化特色的节能减排经济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现代化绿色瓷都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县提出了探寻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变革理念 培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要在巩固已经取得的循环经济建设成果上,不断促进循环经济在更多的产业领域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上得到提升。
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循环面的提升。要坚持区域统筹发展,优化产业布局;要继续推进“大城关”建设,引领人口往城区聚集,减少农村人口;要让城区公共资源利用率得到放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促进产业间循环、产业内循环、企业内循环力度的提升。产业间循环要立足资源优势,注重协调好产业间的发展关系,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林业,良好的生态有利于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丰富的水源将促进水电业蓬勃发展,小水电可为陶瓷业提供低价、优质、清洁的能源,促进陶瓷业的发展。同时,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陶瓷窑炉改造,提高企业使用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率。
此外,还要促进社会废旧资源处置利用率的提升,促进清洁能源的大力发展。
注重科技 提高节能减排效益
现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开发能最有效利用资源、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和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整合科研资源,打造陶瓷技术的孵化中心体系。加强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和福建省陶瓷产业技术开发基地、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国家火炬计划德化陶瓷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实行市场运作,以招投标的方式,委托高校、科研机构承担科研项目,围绕节能减排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形成政府负责公共技术研发,企业负责个性化技术研发的创新模式,构建以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为重点的节能减排技术支撑体系,为实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提供保障。
推动陶瓷窑炉技术改造,实现节能降耗。要组织关键技术开发,着力突破技术瓶颈,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陶瓷窑炉技术改造。加强节能降耗新产品研发,大力支持一批节能降耗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和节能减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研究和开发。
加强陶瓷原料替代研发,实现资源有序利用。充分利用西洋工艺瓷对瓷土原材料要求不高的特点,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充分利用矿业尾矿、红壤土、废瓷片等废旧资源作为陶瓷原材料,实现资源的有序利用,降低烧成温度,实现节能降耗。
此外,还要实施绿色项目,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效益。
优化结构 促进产业集群升级
节能减排不仅能极大地推动传统产业的变革,也能优化经济结构,开创出大量与资源循环利用相关的新兴行业,从而促进产业集群升级。
拓宽用人渠道,优化人才结构。以提高产业技术开发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素质为中心,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构建学校教育、社会培训、企业培训三位一体的人才供应体系,为企业新一轮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同时,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吸引外地的陶瓷技术、艺术、管理人才到德化创业。
实施产业准入制,把好“绿色门槛”。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和环境准入制度,把好审批关口,严格项目准入,实行择优招商。对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对于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新增项目,落实“点对点”减排措施,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不准开工。
建设完善配套市场,促进专业化分工。标准化、专业化是陶瓷工业生产工艺的发展方向,德化陶瓷工业要合理引导企业的专业分工协作,产业链条内应向标准化瓷土加工、釉料配制、机械化流水线作业等重要节点延伸,产业链条外应向陶瓷机械、陶瓷化工、窑炉窑具、耐火材料、燃料供应、物流配送、彩印包装、陶瓷工业旅游行业延伸,形成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共享共赢的产业链和企业群。
打造陶瓷艺术创意产业园,实施大品牌战略。借鉴外地成功创意产业园的建设经验,打造德化陶瓷艺术创意产业园,设置陶瓷艺术创意工作区、陶瓷艺术活动交流区和陶瓷艺术创意产品展销馆,使德化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创意中心,从而丰富和提升“中国瓷都·德化”的品牌,走经营品牌的路子,逐步实现由产品输出向品牌输出转变,形成产品、企业与区域三种品牌的良性互动。此外,还要强化综合治理,逐步淘汰高污染企业“出局”。
立足优势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以发展旅游业为突破口,结合实际加强科研、金融、教育、咨询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引进,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等消费性服务业,逐步把第三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重点发展旅游业。要以“人、自然、居住”为理念,以生态为定位,突出强调保护山水及森林资源,探索以“BOT”、“会员制”等经营模式开发经营森林地产业;打造一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吃、住、行、购、娱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快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加快有较强集散能力和服务功能的物流销售网络、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等的建设,重点抓好全国陶瓷专业市场和陶瓷辅料配套市场的建设;合理设立现代物流中心和物流节点,重点抓好陶瓷物流中心的建设,使其具备区域性陶瓷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和辐射全省的经营能力,最终向全国较大的现代陶瓷物流中心方向发展。
积极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和公共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为城乡居民生活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加强引导 构建公众参与的节能减排体系
节能减排涉及到政府、企业、公众三方的利益,必须有公众的自觉参与,才能把节能减排的法制规范转化为普通的道德准则和广泛的社会行动。
政府部门要率先推广绿色采购。尽快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方案,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优先采购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并逐步制定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示范活动。通过选取示范村、镇、社区、学校、企业等示范点开展生态示范乡镇、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环境友好型企业等活动,在全县形成与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倡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扩大低碳理念的普及推广,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公众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增强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的理念,自觉采取低碳生活消费方式。推广节能降耗产品和措施,在公共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普及节约型建筑材料、高效节电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和绿色照明产品,营造出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完善机制 建立长期有效的保障制度
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障。
建立和完善科学决策机制。由专家论证、代表议政和群众听证相结合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决策机制,对重大工业开发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要进一步加大论证、议政、听证的力度。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责任赔偿机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单位,实行赔偿惩罚,不断强化生态有价的理念,逐步形成“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生态保护格局。
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把节能减排的投资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保持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拓宽筹资渠道,加强市场化运作,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通过开发环保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的专项资金。
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畴,通过全面、科学的考评,使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在工作中自觉做到既致富当代,又造福后代,既注重当前发展,更注重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