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凤首扁壶。追溯中国近代历史,元代的中国海外贸易比较繁荣,大量的中国青花瓷器被运输到了中东地区,尤其是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器,胎体洁白、釉色纯净、青花色泽浓艳青翠,漂亮无比,非常受当地居民的喜欢。
元代青花凤首扁壶。
4年了,这只壶一直沉浸在曾经与“情人”千里重逢的难忘回忆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藏放了一只漂亮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 意外的“重逢”
这只壶,身体又扁又圆,上面刻着白底蓝色花纹,色彩鲜艳,清新雅致。壶口很小,手柄如卷起的凤尾,底部的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釉质莹润,白色中泛着青光。整个壶看上去如一只昂首的凤,被盛开的牡丹、彩蝶簇拥着,身上漂亮的羽毛,给人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的景象。
4年了,这只壶一直沉浸在曾经与“情人”千里重逢的难忘回忆中。
3月18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馆长康萍向记者介绍,2009年3月20日,这只壶千里迢迢第一次从新疆被送到了北京,参加首都博物馆举办的《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当它被新疆的工作人员摆放在大厅时,它漂亮的形状和图案,几乎和旁边另一只青花凤首扁壶一模一样,引起了众多观众的热情询问。
因为极为相似,专家称它俩是一凤一鸾,一雄一雌。只不过,“新疆籍”青花凤首扁壶的壶柄断了,壶柄究竟是什么样子、花纹不太清楚。既然这样,全场70多件青花器物中,这对元代青花凤首扁壶如一对曾经热恋的“情人”,经历了千年沧桑的漫长等待,聚首重逢,令人唏嘘。
望着这对青花凤首扁壶,很多观众既为它们重新相聚而高兴,又希望它们从此相随相伴,永不分离。
珍贵的青花瓷工艺
美好的期望源自于元代青花瓷器的珍贵。追溯中国近代历史,元代的中国海外贸易比较繁荣,大量的中国青花瓷器被运输到了中东地区,尤其是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器,胎体洁白、釉色纯净、青花色泽浓艳青翠,漂亮无比,非常受当地居民的喜欢。而运输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青花瓷的大盘、大碗、大钵、扁壶等,形状和图案带着伊斯兰风格,不少瓷器上面还绘着“阿拉伯式花纹”的缠枝花卉等,更加符合他们审美情趣。短短的90多年,成熟精美的青花瓷器,引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陶瓷专家和陶瓷爱好者以及达官贵人的极大兴趣。
当时,青花瓷器大致有两类:一类体形高大、纹饰繁密的大盘、大罐、梅瓶主要运输到中东、西亚等地区,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还有一类是体形小巧、纹饰疏朗,大多是宫廷、贵族或国内人用的。这对青花凤首扁壶属于后者。
然而,历史无情。随着人类的历史、战争等动荡岁月,当年很多的青花瓷器被毁损或消失了,能够完整保存到今天的,件件堪称宝物。据了解,全世界很多人都在收藏中国的古玩瓷器,尤其是明清时期以后,完整的元代青花瓷器很少,可以数得过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德国、英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收藏了200多件,中国只有100多件,可谓是稀世之宝,能出现一凤一鸾,更是极为珍贵。偏偏,这么珍贵的东西能出现在遥远的新疆,尤其是当很多人知道了它俩各自的不同出土“身世”后,更是敬重不已。
两只瓷壶的“身世”
那是1999年6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回族残疾农民马忠,在自家农田里,不经意挖出了一只壶。当时,马忠不知道这只壶有多大价值,隐隐地,只觉得壶的形状和花纹都很漂亮,也很独特,可能是个文物。他想,如果自己把它一直放在家里,根本用不上,如果交给政府,说不定能研究出什么来,于是,便将这只壶交给了当地文物部门。从此,这只元代青花凤首扁壶得到文物部门的专业保护,一直到今天,仍保留着当年的完整、漂亮。
然而,那只“北京籍”的青花凤首扁壶,却曾经身断肢裂,体无完肤。1970年,它与十多件元代瓷器一起在北京市旧鼓楼大街豁口的元代居住遗址被发掘出土。挖出时,它已破损成了48块碎片,大的如手掌,小的如黄豆,另有很多地方都缺“肉”。当时,北京文物部门将一大堆破碎的壶片,送到了上海博物馆,请这个馆的专家蒋道银修复。蒋道银回忆说,这件扁壶当时虽然造型优美奇特、纹饰生动、釉色莹润,但当时破损太严重,修复的难度很大。蒋道银以他多年的经验,采用各种传统和高科技手段,一点点拼接、黏合、补缺、喷色、绘描。一年后,在蒋道银的精心修复下,青花凤首扁壶终于还原了一个完整之身,而且曾残缺的花纹,也变得鲜艳、清晰,栩栩如生。
48块碎片粘拼成了一个镇馆之宝。“北京籍”的青花凤首扁壶,从此得到了首都博物馆的精心保护、研究。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当年这对鸾凤青花扁壶的聚首,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很多人仍期待有一天,鸾凤和鸣、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