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霁蓝釉堆塑鱼纹盖罐
明素三彩刻划缠枝莲花盖罐光绪款窑变釉贯耳方瓶
新建的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于2012年5月正式向市民开放,并举办了“九江馆藏文化珍宝展”,从全市各博物馆遴选出的60件精品文物,让市民大饱眼福。下面介绍其中几件明清时代的精美陶瓷,以飨读者:
一、明霁蓝釉堆塑鱼纹盖罐 (图1)
霁蓝釉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是一种高温石灰碱釉。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这件明代霁蓝釉堆塑鱼纹盖罐高22厘米,口径8.4 厘米, 底径9.3厘米。盖顶呈宝珠状,罐直口,丰肩,鼓腹,圈足。肩部露胎刻划游鱼四条,两鱼之间上方刻划卷云纹,腹下部露胎刻划半圆海水纹,上堆塑白釉波涛纹,两半圆海水纹间又各饰小圆点水波纹。通体施蓝釉,底无釉。
二、明素三彩刻划缠枝莲花盖罐
素三彩是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
这款明素三彩刻划缠枝莲花盖罐,高17.4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8.3厘米。盖顶塑有一狮状纽,盖面刻划云纹,子口。罐直口,丰肩,弧腹,矮圈足。肩部刻划一周覆莲瓣。器身以绿色为主,并施黄、褐、白釉,罐内施绿釉,底无釉。
三、光绪款窑变釉贯耳方瓶(图3)
贯耳瓶造型最早出现于宋代,其器形制为仿青铜器汉壶造型。这件光绪款窑变釉贯耳方瓶款高30厘米,口径11×9厘米,底径12×9.5厘米。“亚”字形口,胎质细腻,溜肩鼓腹,长方形圈足,颈部堆贴对称贯耳。通体施窑变釉,釉色以红、紫、蓝为主,间月白色,窑变釉莹润柔和,红中泛蓝,发色艳丽,各臻其妙,釉质肥润均匀,玻璃质感强。瓶底足齐平,上涂黑边,清晚期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胎质洁白细密。底刻“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楷书款,字体工整,为典型光绪官窑器。
窑变釉是雍正时仿宋钧窑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因其釉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故而色泽变化万千,艳丽有加,极富观赏性,俗语有 “窑变无双” 之说。此类扁方体贯耳瓶是自乾隆朝开始流行的一种瓶式,仿宋官窑贯耳瓶变化而来,造型端庄典雅,颇具观赏性,自乾隆时期烧造以来,一直流行至晚清,是官窑传统品种。此式瓶应为清宫陈设插花器。正如袁宏道在《瓶史·瓶花之宜》中所云:“大率插花,须要花与瓶称,花高于瓶四五寸则可,如瓶高二尺,肚大下实者,花出瓶口二尺六七寸,须折斜冗花枝,铺撒左右,覆瓶两旁之半则雅。”
四、光绪款粉彩寿桃贯耳瓶(图4)
光绪款粉彩寿桃贯耳瓶
粉彩本是釉上彩,是在彩料中加入粉质,使釉彩呈现粉绿、淡红等较为淡雅的色彩。其烘烧时温度较五彩低,色彩比五彩柔和,因此又称“软彩”。光绪一朝窑业复兴,御瓷之品种多有增益,此器于传统的白釉贯耳方瓶腹部细绘粉彩寿桃纹而成,为新出之品。高30厘米,口径11.5×9.5厘米,底径12×9厘米 ,“亚”字形口,直颈,双贯耳,溜肩,鼓腹,长方形圈足。回沿饰回纹一周,双耳饰“寿”字,瓶通体饰粉彩蝙蝠寿桃纹,其桃树苍干横欹,硕果满挂枝头,粉嫩秀润,逼真诱人,衬以翠叶花蕊,更见媚态。腹下部饰变形蕉叶纹。底书“大清光绪年制”青花六字双行楷书款。此瓶设色鲜妍美丽,釉面温润匀净,胎骨细致白皙,其烧制水平远胜前朝,颇得康乾风骨,为光绪官窑佳作,极富时代特征。
腹部所绘玲珑洞石、花卉、桃枝、桃实、桃叶等形象均是以极富中国画传统笔墨意韵的工笔细线严谨勾出,其“骨法用笔”劲健有力、一丝不苟。整器画面结构之疏密聚散同样是借鉴了国画的构图布局处理,疏密得当,恰到好处,体现了高超的瓷绘技巧。 综观整器画面,其传统“骨法用笔”的刚劲与粉彩本身的柔美相结合,两者达到了和谐统一。
五、清光绪款粉彩葵口云龙蝴蝶纹盘(图5)
清光绪款粉彩葵口云龙蝴蝶纹盘
这件清光绪款粉彩葵口云龙蝴蝶纹盘工艺精美,色泽艳丽脱俗,体型较大,制作精美。难能可贵的是在历经岁月洗礼之后,依然品相完美如初,精美绝伦。清光绪款粉彩葵口云龙蝴蝶纹盘口径长62厘米, 宽45.2厘米,底足长50厘米, 宽30厘米, 高8厘米。盘口呈葵花形,浅腹,椭圆形圈足,内口沿饰一周梅花图案,间有四处海棠形开光,盘内壁依次为一圈弦纹,一圈蝴蝶纹,盘内底饰矾红二龙戏珠。盘底书“大清光绪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