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到的漳州窑三足炉
漳州窑的克拉克大小盘、大小碗,木雕小狮、木雕花鸟,佛龛,龟寿諽印、雕花諽印,三足炉……昨日上午,随着最后一批文物从漳州运到泉州博物馆,至此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的文物征集工作已经完美收官。
据悉,本次征集分为厦、漳、泉、潮、汕、台湾地区以及海外等6组,累计征集文物多达314件,其中厦门、泉州地区征集文物93件,漳州征集文物71件。神秘面具:讲述人神通灵
这批漳州文物,多数基本保存完整,主要是建筑构件、民俗用品和雕制品。
漳州征集来的文物中,有一大一小两个木制的面具引起了现场记者们的兴趣。 面具雕刻手法精细,面目狰狞,让人看了毛孔紧缩。
据带队去漳州征集文物的泉州市博物馆陈建中馆长介绍,这两个面具的年代在清末民初,是漳州傩戏所使用的面具。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戏面具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它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方言字典:教人说闽南话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是闽南语字典,一套21本,由民国时期闽南本地文人所编撰,也可称为本地的白话字典。并参照当时泉州地区闽南话使用的实际,为汉字标注闽南音,提供部首索引,支持繁体字、简化字查询,还有八声标调——— 平上去入各分阴阳不同读音在不同场合的使用等功能和特点。陈建中表示,这是一套十分珍贵的文献。漳州瓷器:送文明到东南亚
在漳州文物中,有一个漳州窑口生产的红绿彩克拉克大盘,直径约47厘米,年代为明中晚期,在东南亚一带出水。
据陈建中介绍,东南亚一带的居民以前都是采摘芭蕉叶来盛米饭,但是自从漳州窑口生产的瓷器出口到那里以后,人们改用大盘装饭。每逢有祭祀活动、家族聚会或者举行重大仪式时,人们就要品尝当地最有特色的手抓饭,家族成员围坐在一起,从大盘里抓起饭,捏成团,再蘸上当地的咖喱酱,其乐融融。狮子构件:见证爱拼闽南人
台湾组、漳州组的工作人员都征集到了不少清末民国狮子构件。“厝内有对狮,挣钱没人知,这是闽南人爱拼敢赢的一种体现和民俗。”陈馆长介绍。
据了解,闽南人喜欢在厝内装饰狮子,经过岁月的洗礼,台湾的狮子光亮如新、釉面完整如初,而漳州的兽脊对狮表面已经斑驳,这些狮子构件有陶瓷的、有木质的。陈建中说,它们曾经有的立于房梁上、有的悬挂在大厅、有的是四脚大床床底的雕刻。粿印雕刻:向往美好生活
在从漳州征集的这批文物中,木制品占的比重很大,其中有近10件手工雕刻的粿印模具,有些在手柄上还刻有纪年:道光拾肆年。粿印模具上大多雕刻有龟、桃、灯笼、灵芝、鱼等七八种图纹,代表人们向往福、禄、寿的美好生活。“同是闽南地区,漳州的粿印模具比泉州做得好,不单正反两面刻有粿槽,甚至有的四个面都刻有粿槽,可用作制粿。”陈建中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