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企期盼降低治理成本
宏宇副厂长余国民介绍,在废渣回收利用中,掺入产品中的废渣可达40%-50%,甚至可以达到更高,生产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虽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是通过陶瓷废渣生产出的产品在终端的推广还不尽人意,这也影响到企业回收利用陶瓷废渣的热情。”
实际上,成本与效益是企业更多考虑的因素,尤其是对于如环保建设这样只能看到社会效益,却看不到直接经济效益的建设项目。
“目前来说,企业在环保建设中的难点主要是废气治理面临成本过高的问题。”余国民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脱硫塔的成本费用在70-80万元,其使用寿命只有3-5年,“而且这还仅仅是一次性投入的成本,运营的成本更高,设备运行需要的药剂成本每天都达到2-3万元,一年下来成本惊人。”
与余国民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欧神诺设备部副总经理罗飞,他也认为废气的治理成本过高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欧神诺陶瓷的脱硫塔有3台,还有各传统陶机的除尘设备若干个,仅喷雾塔的布袋除尘设备就有6个,一个投资100万元。“很多废气处理设备的使用寿命不是很长,以脱硫塔为例,脱硫塔以铁为主材,与废气接触容易腐蚀,所以大大缩短了脱硫塔的寿命。”罗飞表示。
“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成本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高级工程师徐平认为,尽管大多数环保公司所提供的设备品种多样、技术也逐步成熟,但昂贵的价格让很多陶企望而却步。“大多数的环保治理并不能为陶企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需求不对位成合作硬伤
不少陶瓷企业向记者反映,能依据陶企需求而开展针对性研发的环保公司,目前是比较缺乏的。
不过罗飞透露,针对脱硫塔的配件产品容易被腐蚀的问题,已有环保公司研发出用化学纤维制造的脱硫塔,产品寿命大大延长,但是价格也比传统的脱硫塔高出一倍,“企业会慎重考虑是否选用该产品,毕竟高价投入也是一个问题。”
罗飞认为,如果环保公司能从陶企降低成本的需求出发,设计研发出性价比更高、性能更优的环保设备,那么未来环保公司与陶企的合作将更频繁、更深入。
事实上,诸多企业认为,目前陶企与环保公司尚未开展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原因,在于两者在环保方面的需求并不对位。
“各个陶企的生产条件不同,产能不同,包括废水、废气中的成分也不一样,这就需要环保公司针对陶企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研发。”余国民表示,现在极少有环保公司对陶企的环保建设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更多的只是将设备卖给陶企。
针对于陶企在环保建设方面的需求,佛山华清环保公司(以下简称“华清环保”)提出了承包陶瓷“三废”处理工程的方案。据了解,华清环保在陶瓷行业的业务定位为“1+N”,公司今年更启动承包工厂废水处理和废水废气设施处理工作,为陶企推行保姆式的服务。“从长远来看,这样可为厂家大力节省治理成本。”华清环保总经理万杏波说。
“为培训在陶瓷环保领域的专业人士,我们已与华夏陶瓷研究所进行了多年合作,还特别成立了实验室,让技术人员在里面从事国际标准的测试。”作为英国易吉配公司、英国陶瓷研究协会等公司在中国的独家代理或办事处,广州市越秀区安尊陶瓷贸易商行(以下简称“安尊陶瓷”)常务董事安得仁(Adrian Allen)表示,“让我们的产品更契合中国陶企的需求是开展合作的最终目的。”
内外兼攻促长远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陶瓷行业对于自然的破坏远远不及钢铁、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不过现在甚少有上述其他行业在环保方面的负面消息。
记者了解到,现阶段,其他行业的大部分港资、台资企业都将环保设施外包给专业的环保公司处理,以确保各项生产指标符合排放要求,而环保公司的相关技术工程师也会长期驻扎企业进行现场实现和测试。
“在陶瓷环保建设中,关键是看企业是否有足够强的社会责任感。”万杏波认为,目前陶瓷行业的技术和设备都能够解决陶企环保建设的需求,更多地是需要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推动陶企与环保公司的合作进程,让陶瓷行业的环保建设更上一层楼。
“废水处理和循环再利用难度并不大,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愿意去执行。”余国民表示,环保治理工程不仅需要企业提高意识,自觉自愿主动去做,更需要政府的相关机制来进行落实,“现在环保部门在陶企的每个气体排放口都装有探测器,环保部门可以在线监控企业气体排放是否超标,这样就可以有效杜绝乱排放的问题。”
实际上,企业与政府对环保问题的不同态度,决定了我国不同陶瓷产区在环保建设方面的差异。
相比佛山产区在2007年大力整治后出现的“蓝天白云”,目前其他新兴产区正遭受环境污染。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透露,外产区的工业用水较便宜,从成本上来说,陶企治理废水并回收利用的成本高于工业用水,加之陶瓷产业也是当地支柱产业,所以在废水排放方面执行力度不严,导致企业偷排废水十分严重。
徐平认为,现阶段,大多数陶企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都是被动型的,企业环保建设主要随国家政策的导向来展开,“当国家收紧环保标准才会倒逼企业在环保建设的投入。”
正如安得仁所说:“要想中国企业增强对环保问题的重视,需要政府颁布更为严厉而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措施,或者当环境问题严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时,陶企才会主动加大在环保方面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