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网兴旗下网站: 中华陶瓷网  中国瓷都德化网  德化陶瓷商城  网兴网络
中华陶瓷网——德化陶瓷频道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页 展会 人才 商城 图库 电子杂志 陶瓷技术 行业百科 营销管理 名家名瓷 论坛
频道首页 历史文化 名家名瓷 最新动态 德 化 窑 名瓷展会 德化瓷誉
瓷博物馆 陶瓷邮票 陶瓷著作 陶瓷教育 陶瓷旅游 收藏鉴赏 德化概况
历代陶艺名家:
苏学金 何朝宗 颜俊高
何朝宗
现代陶艺名家:
杨剑民 于仰贤 陈仁海
陆斌 何炳钦 田鸿喜
曹春生 陈敏 郭国基
德化陶瓷企业
 

发布:2015-6-12 10:12:10  来源: 搜狐网 [字体: ]

  接上篇:

  163、咬胎:天然矿物料的青花,都有咬胎现象,只是程度各不相同,以元青花咬胎最显著,料重处青花色能渗透胎骨一毫米之多。凡是玻璃釉罩不住青花铁锈斑处,咬胎就深。青花咬胎,不单是烧制时存在,而且窑成后也还在继续发展,时间越长,青花越深沉,同时晕散、串珠也越明显。这点,一时让人难以接受理解,须十年二十年长期把玩才能感悟。咬胎的另一术语形象地称“下沉”。深沉的咬胎是仿不出来的,没有古时的青花料了。现代的矿物青花料,只能浮浅的下沉,加之年份不长,很难咬胎入骨。现代有些仿品的咬胎现象,是在青花中人为地削剔造就的,斑痕生硬不自然,人为的迹象明显。看青花咬胎,应侧光观查,正视是看不清的。如用放大镜,可利用调节焦距而感知。另,釉里红也有咬胎特征。

  164、青花黑筋:明中期至清早中期的一种青花特征。在偏灰的青花中,会有一条黑色的细线条,很象青草中的筋脉线,故又称青草筋。乍看是黑色,细看呈深蓝色。青草筋是顺着青花绘画笔势而产生,每一笔画中也只会出现一条青草筋。笔势长,则青草筋也长。在青花中的左右位置,是跟笔峰走的。中峰用笔,一般会出现在青花的中间部位。有小分岔,是胎坯纹理造成的分岔,分岔线条很短,也不规则。现在的仿品,区别在于仿品的青草筋是细笔补重色彩,看出有另笔加绘迹象,无自然顺着笔峰形成的风味。有青草筋特征的青花瓷,其数量特大,既有官瓷也有民窑,但是在细瓷中呈现。若是粗胎,面不光滑,就形成不了青草筋特征。若是青花料过度浓重时,在深蓝发黑的青草筋上,又会在青花特重处,显示一段段深绿色的线条斑,处在其位置的釉泡,也显示深绿色。如用放大镜观察,在深绿色的线条斑里,还会有放射状的细纹,显银白色亮光。在乾隆时期,这种特征被运用到树叶、花叶、草叶的绘画上,恰到好处,煞是形象逼真,继而被推到极致,又发展出一种被称为“青花白筋”的瓷艺,又称“花草白筋脉”。同时,又出现一种在青花底色上,显示白色文字的瓷艺。文字多是诗句和警言。

  165、草根须斑:唐黑釉花钧中特有的斑纹。在黑釉里有银白色纹理,自上而下流淌,起点处呈草团状,较大,分叉多,象一棵棵草根,下端因流淌的细纹很长,就象青草根须,故称草根须斑。放大镜下观之,令人赞叹,太神奇了。此特征,不是人力所能为的,是大自然的特有的矿物料,在瓷上显示的征状。因唐黑釉花钧存世量少,故草根须斑的特征更难见到。目前仍无著作论及,前人只是口传。欲要识别草根须斑,须参看图片和实物,才易懂。唐以后,无黑釉花钧,也就见不到此特征。另,黑釉花钧,是唐瓷中的一个品种。其黑釉里可以找到蓝点、红点、金点,或蓝云、红卷云、紫卷云等钧窑窑变特征。与唐鲁山黑釉花斑瓷有明显区别。鲁山黑花瓷无铜红彩。

  166、返铅花:汉唐至明清的黑釉面上都会出现。因黑釉里含铅较重,年代久了,会在表面出现返铅现象。因返铅花每个面积不大,一小点点地分散开,边缘不规则,象小花朵,故称返铅花。放大镜下观看,有立体感,象浮在黑釉表面一样。古瓷返铅花的重要特征是边缘分界很清晰,呈白色玉石光。现在的作伪返铅,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分散的小面积的不多,边缘分界也不清晰,有模糊感,也不呈花形,色泽也暗浊。古瓷返铅花,釉面无酸腐蚀现象,而伪作的返铅,是腐蚀造成。古瓷返铅花,越模越油亮。伪作的越摸越少,越洗越掉。过度洗刷,便显露出下凹斑痕。

  167、越界:古人在瓷器上绘纹式,常先在器身上划上一道道圆周线,或水平的平行线,称之界圈或界线。以界线区分各层画面。各层画面的笔划,有紧贴界线的称“搭界”;边缘笔划稍离界线的,称“让界”;如果有笔划明显地较多地超越界线,则称“越界”。到清代,人们将轨道线,也列入界线。故就有康熙中晚期的画风多让界之说。元青花的越界更随意。永宣青花多数是搭界。之后,普遍是搭界加让界。这条不列入高古瓷特征,而是定古之后,用于判别具体年代的。永宣之前,界线在瓷上是较含糊的,让界搭界越界都有,那时候人们还没有讲究到这一点。雍正乾隆时特别讲究,绝无越界之现象。故可运用到雍乾官瓷鉴定上。

  168、塌底:永乐早期的在平砂底上的一种特有的现象。瓷器的底部在窑里变型,往下榻,多出现在底部直径大于十厘米的器底,出现塌底的,一般是较细腻的平砂底。在塌底缺陷没解决之时,平刮底、螺旋底等多种修底形式并存。出现塌底的底部,并不薄,是很厚实的。现代没见有仿塌底的,因为塌底是瓷土不耐高温引起的,其与器身的瓷土不是同一材料,底部的胎土偏细,至于为什么要用不同的瓷土,前人也没有将此讲清楚。也许是为了后代的红胎白胎相拼接的瓷艺,作了先期的探索。终于在明成化年间造出了多色胎瓷。另,永乐塌底的官瓷数量也极少,能见之上手鉴赏的人更是极少。伴之塌底的,是局部后出火石红特重,其原因不明。

  169、馍头皮:指的是古瓷上的窑成火石红。因其是在窑里一次形成,依附在素胎表面,较光滑,摸之则发油亮,很像吹凉风干了的染过红色的、喜庆用的馍头皮,故而称之。与后出火石红特征不一样。馍头皮也只是局部有之,只生在表面,没有深入胎骨,色彩很老气。现代仿品的窑成火石红,显得很嫩,另有粉质感。两者实物一对比,则泾渭分明。馍头皮的下凹处,可找到白色的金属光亮点,过度清洗过的,则会消失找不到了。古瓷露胎处,必有馍头皮,只是轻重厚薄不同,以及色彩不同。精美的细明清官瓷,和宋代影青瓷,湖田窑,德化窑,会出现浅黄色的火石黄类的馍头皮。

  

  170、胭脂粉:指的是古瓷上的后出火石红。经天长地久吐出的后出火石红,久置不动,表面会呈粉状,象从胎里冒出来的,浮在表面,色彩又鲜嫩,故而称胭脂粉。近百年出土的古瓷,还会逐渐生成胭脂粉,有的胭脂粉深入瓷土的颗粒中,很耐水洗。年代短的,包含新作伪的,只浮在表面,不耐水洗。另,百年前的传世品,若经过度抚摸,也不显粉状,而显包浆油亮感。故胭脂粉又可用于判断出土的年份长短。另,吐筋线上泛火石红,则是典型的胭脂粉。单是这一条,就能判定不是近三十年的伪作。百年前的古瓷,必有胭脂粉,只是轻重浓淡有区别。如肉眼查不到,可借助放大镜。如镜下也不见,则再查找有无水下保存的迹象。俗语有水不显红。

  171、唐定黑红窑变:唐时定窑的一种瓷艺,高温烧造。远看是黑釉无光发粉,近看黑釉里有红斑,呈不规则团状,故又称黑釉红花。红花是铁质红,与钧窑铜红有明显区别。红花四周会有绿色卷云状纹理,故又称绿叶扶红花。花里有网形丝瓜络状的发亮金属斑纹,金属斑纹经清洗会下凹。目前尚没见有名家名著论及此种瓷艺,也更不见仿品。此釉不能多洗,越洗越发红,红斑过大时,则不成花形,失去窑成之美。此种瓷艺,只出现在唐时定窑,之后则不见,失传。唐定黑红窑变,与其它黑釉、黑花釉的主要区别是:红花里有网形丝瓜络状斑纹,并且斑纹越洗越下沉。

  172、青花白茎:这是在青花黑筋的基础上,发展的另一种瓷艺。即青花绘画的花叶和草叶,其茎脉线是白色的,与地釉的白色略有区别。一般很细,宽在一毫米左右。在明代青花瓷上也见有,但到乾隆时发展到顶峰,特别是在青花绘画的大白菜上,更显艺术。青花黑筋线,又称青草筋,是属窑成。而青花白茎,应属人为。但令人不可思议,极其流畅的白茎线是怎么形成的,并且青白两色分明,互不串色。青花白茎,至今尚无名家名著论及,实物也很少,前人也只是传下几件残器。另,目前也没见有仿品。

  173、青花白文:即在青花地上书写白文,多是警句和诗文。表现手法类同于青花白茎。令人称绝的是,文如同毛笔书写一般。此种瓷艺只出现在乾隆细瓷上,很少见。余在四十年前曾保管过此类残器。至今没见有仿品。估计制作也太难了,是需要有深厚的瓷艺功底的。特点是青花与白文很分明,不串色,无刀刻痕,只见有毛笔痕。应与青花白茎属同类功夫。另可鉴赏到书法在瓷上的功夫。

  174、调色五彩:是用于鉴定清早期以及之前的五彩的专用术语。即此期的五彩色中的每种色调,并不是天然的单色,而是至少有两种以上的基本矿物色料调制。因基本色料颗粒较粗,可以分辨出。如在红色中兑乌釉,便调色为泛绿胭脂水;如在红色中兑蓝料,便调色为泛蓝胭脂水;如在红色中兑黑料,便调色为泛紫胭脂水。故由红蓝黄绿黑等五种基本色,可以调制成很多色调。因能辨出,故称调色五彩。而以后,至今日,出现的五彩色,加工都很细腻,即使用普通放大镜,也寻查不到基本色料的矿粒。真品的基本色料的矿粒,呈扁状,有棱有角,给人以似冰块溶化的感觉。目前一些精心仿制的,还没有解破调色五彩的制作工艺,仅其色相似,但无调色的踪迹。又因古时的调色又是多样化的,继而又出现,形形式式的各种特征,如割草、掉色、发粉、易脏、大小龟裂等。

  175、易脏:是用于鉴定清早期以及之前的五彩的专用术语。有种色彩,是由胭脂红掺兑乌釉和黑釉而制成,彩面极不光滑,发粉,不耐老化,不耐污染,极易弄脏,故称此彩为易脏。其表面的脏灰,轻洗是洗不掉,重刷则又连彩釉也刷掉了。即使是库出瓷,也如此。易脏是意译,卡灰是音译。凡是卡灰色彩,必是三种以上基本色料调制。因其有易脏缺陷,古代五彩中应有的也较少,所以现在也不多见,也不见有仿品。

  176、灰坑瓷:灰坑指的是古代垃圾坑。其内出的瓷,都是残器,俗称灰坑瓷。挖掘清理仔细时,偶尔也能拼接成一个整器。灰坑瓷既有传世特征,又有土藏特征,更有灰坑特征。灰坑瓷的断口特征很多,呈陈旧感,特显老气,有土沁,有臭干黑,有黄水斑,有后出火石红和后出火石黄。拼接缝因断口千年变形,常略有不吻合,不像新瓷断口拼接平整。每个灰坑出的瓷,量都偏大,器型多,窑口广,富贵等级明显,很便于断代。灰坑一般是细瓷较多,因为一般平民百姓人家是形成不了灰坑的。若将灰坑瓷与当地的人文地史联系起来研究,是件特雅致的趣事。灰坑瓷一般是伴随建设工程出土,其它相关的物证信息量也很大,只要注意留心观察,便有文章。关心灰坑瓷,是件造福子孙后代的美事。二十年后,可以验证此说。

  177、河床瓷:古代运输繁忙的古河道河床里必有古瓷,不单是残器,也会有完整器。此处不论及沉船,沉船是文博部门专业研究的事。此处单说河床零星残瓷,它的特征,与传世品、土藏品、灰坑瓷,既相似又有区别。河床瓷的断口比灰坑瓷干净,釉面比传世品伤痕少,玻璃胶感比土藏品轻微。开水烫之,显的是生水气味,无脏气味,无土香气。八十倍放大镜下观察,破泡眼内臭干黑极少,釉面水湿之发亮如新,水干了则发粉,全瓷呈亚光。出水一二年时间的,不显示后出火石红和后出火石黄,出水三五年才能有所显示。河床瓷也是不耐清洗的,破泡越洗越多,越洗越重。

  178、御瓷:又称御用瓷,专指为皇帝个人生活起居使用的而生产的陈设瓷和日用瓷。那就是当时顶级的工艺品。数量极少,片瓷都是宝。就是残片,也极难流入民间。用破了,打碎深埋。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打碎深埋说”。本土闻思寺曾出土过乾隆御用瓷残片。其被埋入土中,又置石质龙墩压住。旧时龙墩上还置有香炉,按时进香。这不是马屁精的过分行为,那时的寺庙,只能如此,只得如此。值得提示的是,御瓷也有粗细之分。在此并不论及兵荒马乱逃难争战之际的实际使用瓷。单是论及平常时,由官窑为皇帝特制的瓷,这里面也还有个时代背景问题。如康熙早期的二十年,争战不断,景德镇官窑也产不出精美细致的瓷器。那时的御瓷,也只能是那个年头的顶级产品,质量还不如雍乾时期的大民窑产品。若从每个开国皇帝来讲,登基时御瓷品质都欠差,随着在位的年头增长,御瓷偏好。若遇战火四起之际,品质又变差。

  179、宫瓷:是指宫廷内的陈设瓷和日用瓷,相对来说是比较讲究的。越是太平盛世越讲究。故通过对陪葬的宫瓷研究,可以推知当时的国力和政局。如康熙初期的宫瓷很粗糙,工艺质量远不如康熙晚期的大民窑中的精品。所以对宫瓷的鉴赏,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历代宫瓷都会流向民间的,特别是通过血缘关系,而堂而皇之的出宫。其以陈设瓷日用瓷居多,餐具随着赠予的食品,也会出宫。但,标志着太子、皇妃这类身份的瓷,是难出宫的。也当是打碎深埋。故对于宫瓷,也应细细分析单件瓷本身的作用和含义,而不可一谓地说可出宫,或打碎深埋。

  180、官瓷:官瓷的含义就更广泛了。按来源可分:一、官窑生产的;二、民窑生产的贡瓷;三,民窑接朝廷订单生产的,朝廷订单瓷;四、朝廷直接从民窑购买的民窑商品瓷;五、税收以实物抽取的形式而抽选的税收瓷,历史上瓷器实物税率通常在十分之一,民众困难之际,也有三十取一的。这种实物抽取的瓷器,有很多人不明白。有了以上的分类,也就容易理解,为何官瓷质量品位有很大的悬差。故官瓷也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才便于鉴赏。因官窑的产品中,有御瓷和宫瓷,宫瓷中又有皇家庙宇的供奉祭祀器,故官窑的次品,也就不能全部折价处理流入民间。所以说,针对具体的瓷,应作具体地分析。

  181、天价:目前通指大拍卖行的成交价。而在五十年前,在本土则是指上海古玩商来淮的收购价。而扬州古玩商来淮的收购价为市价,这个市价比较沉稳,并且成交量较大,也就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价格尺度。本地旧货摊的收进价为地价。在本土天价成交的量与次数很少。进行天价交易的老头老太都诡秘得很,活象影视剧中的地下工作者似的。准确地说,在一九五九年那年,淮安本土的一些古玩类的器形较小的但很值钱的东西,还曾流通到上海再转到香港的。当时他们议论的重要话题是“路快不通了”。此后,在本土再也没听说有天价成交之说。十年前,有人埋地雷,卖出二十八万高价,在本土算是天价。但余认为,这不能列入古玩交易实例,这只是圈套,只是冠以古玩雅号的奸商圈套。目前大拍卖行成交的天价,价高无谱了,再因买卖透明度不高,余认为此天价不可信。宣传鼓动商业操作的水份太大。相类似的物件,与藏友之间转让价相差百倍甚至千倍,个别拍卖离谱的,相差则达万倍。况且,古瓷的鉴赏艺术,比起其它门类来,更易掌握,况有一系列古玩特征,至今也无法能防伪出来。

  182、市价:目前的市价是指古玩店不施圈套,行家对行家硬碰硬卖出的价格。在五十年前,本地则是指扬州古玩商们的收购价,当时是不说古玩这个词的,而是说买卖旧货。解放初至一九六O年,扬州有十多位收旧货的,轮流常住在淮安二条营,即隋朝运河的码头边。为他们装货的是几条蓬头船,人拉纤,来回一趟要半个月。那年头,红木家具运走了很多,瓷器也是靠船运。那时看似市价,但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古典红木家具连木材价都不如。故在此传记:一、古玩是无价的。二、天价、市价、地价,又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差异很大。三、古玩交易的人群是特定的。

  183、地价:现在一般指到乡村老宅或古代遗址附近住家的收购价,而在五十年前,则是指旧货摊主在摊上的收购价。如在一九五九年,一个直径在二厘米的和田白玉环,地价为二分钱,卖给扬州人的市价为贰角钱。扬州人很识货,不格正的不中意的还不要,常有很多拣退。故摆旧货摊的,卖出一批货,也只能挣到一半的差价。摆旧货摊的老头们,以买卖字画书籍、文房四宝、家具瓷器居多;摆旧货摊的老太们以衣裳服饰、金银首饰、玉器翡翠、以及迷信用品居多。不便示人的婚庆特殊用品,也是老太们经营。婚庆特殊用品这类东西,现在的拍卖行的图片目录上也不见有,其名词,人们也生疏了。

  184、古瓷动变: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评语和概念,包含着水流痕,豆腐花,白云纹,活流纹,活流沟,牛毛纹,地釉变色,开芒片,活芒片、针状芒硝,发粉,变色青花,返铅花,青花黑筋,茶末黄花,古瓷霉斑,草根须斑,丝瓜络,吐筋线,面世磨痕,手垢磨痕,火性土垢,后出火石红,后出火石黄,等等特征。这类特征,若长时间观察,会给人以动态和变化的感觉。这类古瓷动变的特征,之所以历来都伪仿不了的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动感,在于变化。年代远近动变不一。宋前的高古瓷的动变,显示的较突出。若干年后,还会发现和出现新的特征。明之前的高古陶瓷,湿擦时可感有玻璃胶,其釉面气泡越洗越破,就是典型古瓷动变。观察保管得很好的库出瓷,釉面也可能没有一个破泡,但若用清水,手洗一分钟,就会出现破泡。若用其它瓷,可认准一处先拍照留存,大力清洗一二次后,再拍照对比,便明白山阳石呆子所说不妄。若是新瓷或新伪仿品,再怎样下功夫水洗,也不会破泡,或破泡眼变大。破泡是先从中间破成一个小圆点,后逐步扩大成一个圆圈。而用酸腐蚀的伪仿品,破泡是成片的,有模糊感,没有一个个清晰的圆圈。另外,百年浮蜡也是这回事,擦热时所感到的浮蜡里面,含有釉面破泡的脱落物。目前,古瓷鉴定知识被神秘化,伪仿手段被神奇化了。山阳渔翁认为,不出十年,神话将被揭开,还给学术界一个明朗的天地。

  185、钧瓷动感:元代之前的钧瓷,如金钧,辽钧,宋钧,五代钧,唐钧,以及原始的隋钧,其窑变中,不论显不显红,都可以看到釉面动感的特征,其包含,玫瑰紫,海棠红,蓝卷云,绿卷云,黄卷云,红卷云,玛瑙彩纹,五彩气泡,雨点斑,唐钧金花,紫卷云,蓝流纹,等等。这类特征,在窑里烧成时,是运动着的,后因降温停住,就象体育运动上,所抓拍的运动照片一样,给人以一种正在运动着的钧瓷釉面。目前的仿品,为了造出动感,使用了大颗粒或大团的矿物料,来点缀,靠釉熔化的重力,向下移动。山阳渔翁称之为“粗牛毛”或“粗卷云”。一是看出生硬,二是看出造作。钧瓷动感若能借助高倍放大镜,一看便明,真伪不需细辨,便明了,泾渭分明,无深奥学问。

  186、格正:格正一词是音释,是淮安至扬州一带的方言。有多种含义,多是褒义词。如夸赞人长得端正,曰长得格正。如夸字写得工整秀丽,曰写字格正。如衣饰穿着得体,曰衣着格正。而用于古瓷古玩上,则是赞其做工、用料、寓意、把玩养护,很合理在理、很讲究、很考校、可登大雅之堂的意思。但,并不表示真伪。若说“地道格正”,则表示是真货,来源可靠,年代可靠,品相很好,工艺很少,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鉴赏把玩格正之物时,观者的目光是闪亮的,有神韵的,精神是兴奋的。主客关系,顿时会发生微妙变化,充满亲热和敬重。若是遇到了地道格正之物,主客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了,巴不得立马成交。

  187、地道:是淮扬方言。褒义词,赞美词。有多种含义。如某件东西的叫价适中,曰价格地道。如某人说话中肯实在,曰说话地道。如办事踏实完满,曰做事地道。在古瓷古玩上,地道则又是表示是真品,并且来源确切可靠。但,不一定是高档精美的东西。若是说“地道格正”,则就表示是真东西、好东西。另一种含义是指在当时是合法的出土物。曰地道货。如建房、整田、挖沟、清塘、取土,等类作业过程中,无意或误撞碰到的出土物。而有意识去偷盗或谋取的,则曰“篓子货”。就是一模一样的东西,只要是上数格正的,地道货比篓子货的价格要贵许多,甚至多少倍。地道货是公开叫价的。地道货的挖掘拣拾之人,事后若是听说转卖到高价时,还会又得到一笔“欢喜钱”,以示安慰,讲信誉,不吃独食,赚钱大家有份,个个欢喜。

  188、二百五:是淮安方言。本是指民国期间的淮安籍大学问家考古家收藏家罗振玉的薪水是二百五十大洋,在当时名义上是最高薪水,在圈子里,二百五成了他的代名词。可是罗振玉爱考古爱收藏,总是受穷罪,寅吃卯粮,常欠古玩商的钱。这二百五便又演变为贬义词,意思是不会过日子,不会算计,大财主却过着没钱的日子。现在,又演变为做事说话不合情理,呆子做傻事,为二百五。此词又与“十三点”相关联,十三点本是罗振玉用新潮计时法表示下午一点的说法,现在也变成了贬义词,含义与二百五相同。如同“山阳石呆子”一样,本是清时淮安府山阳县的一个老秀才的雅号,被余引用自嘲,意思是如同石头般呆笨不开窍。因本土还有许多罗振玉的遗作和藏品,在解放初期,圈子里的人称之为“二百五的东西”,或“十三点的东西”,也表示着其有价值,有学问,有探索的意义。因此,余也将此词列入古瓷鉴定术语解释的条目中。

  189、青釉缩斑:是指汉晋隋时期的青瓷上的一种特征,其青釉会有一团团的收缩斑点,很明眼。此术语,已见有名家名著讲解。余在此只作些补充,说些真品与现代伪仿的区别。真品的青釉料,是因当时的生产能力欠佳,没有研细沤尽,在窑里烧成时,因物以类聚的缘故,而向中心聚合,形成一个个缩釉斑点,以西晋青瓷特为典型。而现代仿品,是在施釉前,先特意点缀斑点,可以看出不自然的迹象。再因青瓷太古老了,老化明显,就是新出土的,一经清洗,也便是满瓷老相了,很好区别。另,真品的青釉缩斑,很不耐水洗,稍微擦洗,就会感到有变化,有脱粉现象。若说伪仿乱真,那是吹嘘。青釉缩斑,在当时是一种缺陷,不是特殊工艺,此现象很普遍,缩斑之间的过渡,手感较平滑,而伪仿者会在中间摸出坎棱。此术语,一般是用来断代,而不用于定古。

  190、黄袍透骨斑:这是从古至今都无法伪仿出来的特征,只出现在唐宋元明的瓷器上。出现黄袍透骨斑的瓷,必是胎质较疏松的。清以降的没见有出现,分析原因当是时间不到,特征形成不了。唐以上的也没见有出现,分析原因当是时间太久,虽在地下特征早已形成,但若干年后,又自行消失了。因属有机物的污染,形成与消失,是属客观的自然的现象。另因唐前陶瓷也较粗,即容易形成黄袍透骨斑,则也容易消失。要说现在还想看出,那只得看断面了,钻眼看断面也是个可行的方法。寻找黄袍透骨斑的特征,需要在有黄水线、黄水斑、穿黄袍等,这类特征的瓷上寻找。透骨,是渗透胎骨的意思;黄袍,是指黄水、渍水大面积沾附、渗透进瓷器的现象。黄袍透骨斑,是说黄水的斑痕,从外向内渗透,穿透胎骨,在其内侧也出现相应的黄斑。若是能观察到断面,就会发现断口有明显的色差,色差与斑痕相吻合。黄袍透骨斑,会自行消失。出土面世超过百年后,就很难在器表寻到。五十年至一百年还可寻到一些踪迹。目前,市面上不容易见到有黄袍透骨斑的瓷,那是因为人为的风吹日晒水洗把玩的缘故。前辈学者,遇到黄袍透骨斑,是不肯轻易地清洗的,也不会轻易擦拭的,说是古瓷的宝相,要保护好。胎骨断口的色差,百十年是消失不了的。黄袍透骨斑与阳光斑是有很大区别的。黄袍透骨斑,没有长久经日晒雨淋的迹象,发粉现象轻微,另斑色偏黄,而阳光斑偏红。有黄袍透骨斑的瓷,无假货,无伪仿,没有二百年以上的时间和特定封闭环境,是形成不了的。只要注意与阳光斑,又叫太阳斑的区别开来就行了,因为阳光斑有十多年时间,便能形成,并且阳光斑的老气特重,会给人误导。有黄袍透骨斑的瓷,出于火坑或封闭的干坑,或入土两百年以后才遭破坏的破坑。也多是艺术品,细瓷,就是实用瓷也是格正货,绝无粗货。并可尾根,可查询到成套的踪影,以便于考证研究。但要注意,必须剔除村民们以讹传讹的成份,并注重实地考证和历史记载。通常属于有后的瓷,并且后代很兴旺。若是无后的瓷,也必有惊天地恸鬼神的人物传记。

  

  191、石榴红:是指北宋晚期钧窑系中的一个品种,特征是釉色窑变似成熟的红石榴,绿红白三色自然过渡,其蓝色极少,绿色偏多,故名石榴红。此类釉色必是高温烧造,要烧成棱边沿口明显的大面积飞铜,而呈和田白玉般的乳白色。由绿色向红色过渡,红色再向白色过渡。因蓝色少绿色多,故推其釉质成份与宋官钧应有较大的差异。但宋官钧窑的一系列主要特征还都呈现。如:红云、蓝云、活流沟、蓝点、绿点、金点、银点、玫瑰紫、海棠红、蓝卷云、绿卷云、黄卷云、玛瑙彩纹、五彩气泡、雨点斑、管状线缝、紫卷云、点点红、蓝流纹、活流纹、飞铜白釉等等。石榴红钧瓷的特征非常明显,石榴红的名称也非常形象,一见实物,便能体会明显。其主要缺点是,玻璃釉面开片严重。并伴有严重的脱釉、翘翅、开芒片等现象。其数量并不太少,在民间还可见到,但众多博物馆没见有报道,也没见有名家名著论及。也许是因为属民窑的缘故。其以陈设瓷居多,并发现有刻民窑款识的。若是经水泡水洗,就会发现其吐白浆现象特别严重。器形都为北宋晚期风格,极类宋官钧瓷,造型甚至比宋官钧还要优美奇特。胎色多种,白灰黑均有,泡小泡多。在北宋时,应是杰出的艺术品。

  192、吐白浆:指高古瓷中出现的一种迹象。即将高古瓷浸泡一天,取出后,在水汽欲干之际,会在窑裂、气孔、棕眼、气眼等处吐出白色的浆水,特征不重时,水汽干透时则不见,水湿之,又显。此特征在北宋钧窑系中的民窑产品上常现。官哥汝定钧等五大名窑都有,但不严重时,不明显,不经清洗就不会发现。其它民窑也见有,明以后的瓷上,尚没发现。此点,不见各家各著论及,山阳石呆子在此传记,供乐者验证。就是传世百年,只要棕眼较深,气眼较大,胎体较厚,都有可能验证到。若是己吐出过白浆的瓷,则不须水泡,水湿之即可,就有可能观察到。如棕眼气眼的外口有一个白色的圈圈便是。这点,只是师徒师生口授,,其原理不明,有待探讨解释。

  193、辽灰钧;指的是辽代钧瓷的一个特征。意思是说釉色比北宋官钧灰暗,故曰辽灰钧。钧瓷,在唐时是很浑暗的,五代钧瓷的釉面就进步了一些,明亮了点。到辽钧时则又更清新些,但辽钧与宋钧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异,显得灰暗多了,也不如金钧明亮。若论色彩鲜艳明快和窑变动感强,还是数北宋官钧为辉煌顶峰。若是将唐钧、五代钧、辽钧、宋钧、金钧;元钧,放在一起比较,则就一目了然,相互差异很大,不会浑淆。辽灰钧的优点是,管状线缝很细很少,开片也很少,大气泡也很少。所以釉面的损伤程度也相对轻微。辽灰钧的产地,也应在钧地。辽灰钧失透最严重,并发乳浊。

  194、冰花破泡:指的是高古瓷的一种破泡现象。玻璃釉下的大气泡,在欲破之前,先在气泡的上出现欲破没破的冰花开裂现象。此冰花如同冬天气温零下时,在玻璃窗户上冻结的冰花一样。以气泡中心为起点,向四周开裂,每朵冰花比气泡略大一些。在石灰釉上最为突出。若是冰花破泡里钻有臭干黑或黄水斑,则就不能称冰花破泡了,就应直接称破泡了。冰花破泡的现象,并不容易见到,它必须是在保存的比较好的出土瓷上才能找到,并且釉下的气泡要大。前人见之,谓之古瓷宝相,如同古瓷活芒片一样珍视。不会轻易水洗手摸的。冰花破泡,不耐洗,三次清洗,便变成破泡了,冰花被洗掉了,消失了,便成细碎片了。

  195、不耐洗:指的是百年前的古瓷因年久风化,釉面已经不住水洗,每洗一次,会对釉面损伤加重一次。釉面不耐洗,是余依附普通话而意译的。淮扬一带的前辈人的方言是:釉水不经洗。如有计量工具能精确到克的,可做不耐洗的实验。年代越古的越不耐洗,窑温越低的也越不耐洗,单色釉和五彩的也不耐洗。特征明显的,只需洗一次,称重量便能验证之。余在所著的《古瓷鉴定谱》一书中,凡是风化严重的古瓷,特注明不耐洗。凡是为人过目的老化明显的古瓷,都在注解文字上或口头上说明不耐洗。以便保管传承。宋元之前的古瓷,大多数是不耐洗的。吾在前文中所注解的,如:火石红、破泡、玻璃胶、冬瓜霜、豆腐花、白云纹、浮蜡、铁锈斑、脱落斑、吐筋线、破泡眼、蟹爪纹、泡黄浆、脱粉、脱釉、翘翅、脱衣伤、针状芒硝、鱼籽纹、龟裂纹、瓜籽纹、碎米纹、泡青浆、破泡气眼、发粉、活流沟、火性土垢、鼓皮、糟朽伤、缝串黑诛、火石黄、鳝鱼血线、管状线缝、隋唐管缝、割草、丝瓜络、铁锈霜等等,都是古瓷不耐洗的一个个征候。

  196、哥胎变色:指的是北宋哥窑的胎色会变化。由灰白转灰,由灰转黑;由灰白转灰黄。这点,若单从物理常识上则难以解释,千年的古瓷怎么会变色。可做如下实验证实。即将哥瓷的底部,用砂纸打磨,露出胎骨,显出胎色,再用塑料袋封口包扎,隔一年半载再观察,便明,便知余传记有据。若有残片,新老断口一看便明。古瓷中只是数哥胎变色最为明显。所以余大胆推测:哥窑的铁足,是窑成后转变出来的。而现在伪者都是在考虑窑成,南辕北辙,何时能象。另,窑成是呈馍头皮,后出转色是发粉状。

  197、银珠黑釉:指的是元之前的一种黑釉。其釉面的返铅花清洗后,会发现黑釉里有一个个如同白银色泽般的圆诛,故称银珠黑釉。若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还会发现银珠是由丝瓜络斑组成,很神奇美妙。与黑花釉有很大区别,黑花釉在显花处会有动感。银珠黑釉,若不定心细看,是发觉不了的。釉面是亚光的,不施玻璃面釉的。此点,目前尚无名家名著论及,余只是将前人的研究作传记。银珠黑釉,很不耐洗。传世品若是水洗次数多了,便观察不到了。

  198、石灰釉油斑:指的是石灰釉的古瓷,会在片缝四周呈现出如同白纸被油脂浸染般的斑痕,因有油壮感,故称石灰釉油斑。常出现在明之前的石灰釉的瓷上,汝瓷也见有,但轻微,宋时的吉州窑特重特多。这是里下河淮扬一带的特有现象。山地高地等易干燥失水的地方不会有,或者是前人及余,因地区局限而没有见到过。此点,目前尚无名家名著论及,余在此作传记,是传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石灰釉瓷,在民国时,本土是很多的,在旧货市场上是无人要的,只有那一帮子文人雅仕茶余客话玩玩而已,当年汇集的一些笔记早已散失。现在却很难收集到没有面世磨痕的石灰釉瓷。古代灰坑出土的,石灰釉油斑的特征,是很少很轻微的。

  199、飞铜白釉:指的是铜釉因高温,铜被烧飞而留下的白釉。其白釉面积比永宣铜红灯草口、霁红白边等大多了。在北宋民窑钧瓷中常见有,并被运用到制瓷的装饰艺术手法上。也是宋钧石榴红的重要组成部分。飞铜白釉,有玉质感,有油润感,微带绿色,并感浑乳状。这是因材质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有飞铜白釉的钧瓷,常是陈设瓷,并带有民窑款识。飞铜白釉,从元至今而不见有,估计是艺技失传。加之是民窑的艺术品,产量不可能大,故现在所能见到的面世品也极少。

  200、古瓷宝相:这是前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唯心的灵感的说法。如,瓷祖以及传授生育知识的秘瓷,卖旧货的老太们,可以看出有无宝相,而卖旧货的老头们,则看不出宝相。坟头家庙祭祀用品,老头们会看出有无宝相,而老太们则看不出。而一些古怪的不常见的东西,老学究们则可看出有无宝相。另一层含义,是指器物本身显露出一种特殊潜在的价值,如稀少、精美、奇特。古瓷宝相,第一眼就会给个别人以心灵上的震憾。其表象一般人看来并不起眼,甚至视同垃圾货。若个个都知是好货,在行里就不是说古瓷宝相了,而是说地道格正。地道格正是行里人共同的认知,古瓷宝相是行里个别人的认知。

  

  201、聚釉疙瘩:聚釉与缩釉是两种特征,目前人们常将俩个相混淆。聚釉特征在宋之前特多,可上溯至汉釉。是釉面上出现一个个由四周向中心聚拢的厚厚的积聚的鼔起的釉点,中心部位釉最厚,面积约从黄豆到蚕豆大,中心部位常伴有特大的气泡,至今日,其气泡大多破裂,且也只残留破泡圆周壁。在越瓷中特别明显。今日的仿品也可造出聚釉,但伴随古瓷聚釉的另外的一些特征,今人仿不出来,那有着千年岁月的老化痕迹,那有着千年岁月风吹雨淋的腐蚀迹象。

  古瓷聚釉上有云彩斑,云彩斑有动感,象似在流动卷动的刹那间凝固的。如有破泡的,其破泡壁有氧化风化迹象,在显微镜下,呈如同地质学上的丹霞状态。如找不到破泡,也必有开片、麻坑、管状线缝、吐筋线等附于聚釉处。玻璃胶、粘手、泥条、脱落物、百年蜡等现象,不如宋之后的瓷明显,但有。原因是年代太久了,釉面硅胶严重化解,已无完整的釉面了,但,水温之,仍感胶粘,微干时,手擦之还会有点泥条。而千年蜡百年蜡特征,因釉表层风化脱落,而较难感觉到,就是连棺内的陪葬器,也是如此。另外,与玻璃釉的厚薄也有区别。厚的,胶粒与泥条等重些;薄的,轻些。凡是有聚釉特征的古瓷,都不耐洗,常在棱边沿口有脱釉,有脱衣伤。清水刷之,水会变浊。另外,伴随聚釉古瓷的,还有棕眼、气眼、洞眼,其内外都格外的老气,不是十年百年能产生出来的。

  在聚釉瓷中,可以找到很多影响后代瓷业发展的蛛丝马迹。如,青花料点,钧釉料点,黄釉点、蓝釉点、红釉点。

  202、缩釉疤脸:缩釉疤脸,是中心露出胎骨,釉水向四周退缩,露胎或露出化妆土。大概呈圆状或椭圆状,少数呈长条形。暴露胎骨的地方,呈猪肝胎、古铜胎等,并有黄皮白瓤、红皮白瓤等特征。目前虽有仿,但仿不出上述的特征,很容易辨认。缩釉疤脸现象,在厚釉中常见,如宋官、宋钧、宋哥、龙泉、汴京官窑、大宋官窑,唐钧瓷等,薄釉瓷中也会有,但量很少,疤也小。缩釉的四周,常伴有窑变色,放大镜下观察窑变处,则又是一番动态风景。

  伴随缩釉的,常有鼓皮特征,这鼓皮内外不同色,也是十年百年所产生不出来的。在前人的一些文章中,也常将缩釉称之为疤脸,很形象很生动。因疤脸与麻脸,也容易相混。又因麻脸与麻坑以及桔皮纹,易相混,故笔者赞成另列缩釉疤脸一词。

  缩釉量过大时,伴随之又是流釉现象。有缩釉坑而又不露胎骨的称缩釉麻脸,坑小而多的称桔皮纹。桔皮纹在宣德瓷中多见。桔皮纹是气泡消失而釉面又没流平所造成的。缩釉疤脸、缩釉麻脸、桔皮纹,是缺陷,也是时代特征。

  有缩釉疤脸的古瓷,很少,大多属古代高档艺术品中的残次品。虽属窑疵,但不可小看,有较多信息量,对研究古瓷,很有帮助。

  因与缩釉疤脸相伴随的一些其它特征,特别具有鉴古作用,故引起人们的重视。在陪葬器中也常有岀现,估计是当时的主人办不到正品瓷,退而求其次的。

  203、缩釉麻脸:指的是比缩釉疤脸现象轻微得多的一种特征,其有缩釉,但面积不大,一般不露胎骨,形成一个个近似圆形的釉面坑,其坑的面积又明显大于宣德瓷中最典型的桔皮纹。缩釉麻脸,常常是较为疏朗的散布在全瓷的釉面。

  缩釉麻脸,手感也非常明显,摸之,麻坑是一个个圆窝,正好与缩釉疙瘩相反,缩釉疙瘩是一个个鼓点。

  缩釉麻脸,常出现在一些厚釉的高古瓷上,与之相随的一些古瓷特征,也较多,也较明显,故可助于鉴古断代。

  其麻坑底,因受四周坑沿凸起保护,故保留较多的原始风味。坑沿高出,常被磨损,其状态,与坑底有较大的反差。这也就更有利于鉴古断代了。

  204、孩儿脸:是说儿童皮肤细腻,摸之润滑。被引用到古瓷鉴定上,是因为古瓷出土传世一段时间后,再经把玩,在天气干燥时,抚摸之,也常有细腻润滑的感觉,如摸孩儿脸。前人是用如摸孩儿屁股来形容,是同一个说法比喻,笔者觉欠文雅,故改为如摸孩儿脸。

  如摸孩儿脸的手感,每件古瓷都可以有,但不是每件都能感受到。这里面有个前提问题,阴雨潮湿天,不但没有,反而会有更加胶粘的手感。另,出土古瓷,若没有处理好吐筋线、管状线缝、翘翅,火性土垢等,不但感觉不到如摸孩儿脸,反而还会觉得糙手。开片瓷也会觉得糙手,北宋早中期的大宋官窑和汴京官窑的冰裂瓷,是最有代表性的。

  若出土瓷,在入土时有蜡脂物质相伴,釉面又无多大损伤老化,那必定会体察到如摸孩儿脸的感觉。若是被古人把玩过的,更显。

  若传世古瓷,因久被人抚摸擦洗,生成包浆较厚,也必定会体察到如摸孩儿脸的感觉。若使用或清洗过度,造成釉面损伤太重,则又感觉不到了。故能感觉到的,多是常摆布不动的陈设瓷。那些一直被使用的日用瓷,尽管再古老,也不会有。

  若出土瓷是窑出、库出,一旦被人们把玩久了,也会有如摸孩儿脸的感觉。也就是说,出土瓷把玩久了,时间久了,也就转变为传世瓷了。由生坑器演变为熟坑器了。

  出厂十年二十年的现代瓷,若常被人把玩抚摸,也会有如摸孩儿脸的感觉,只是在程度上有些差异。故说,单凭如摸孩儿脸的感觉,来鉴定古瓷,易犯错,还应结合其它特征辩证考虑。

  凡是有孩儿脸手感的古瓷,在之前,必定胶粘严重,必定泥条严重,必定百年蜡严重。清水浸泡半小时,待微干时,上手一试便明。若用温水泡,则更快更明显。但切不可用滚开的水泡,因水温太高,再上仪器用热释光法检测,数据就不准确了。

  205、柴烧:或称柴窑,是个大课题,在这篇,只能算作简述。柴窑,通常人们都爱说是五代后周柴世宗的柴,非也。应是指北宋早中期的,用松柴烧制的工艺瓷或贡瓷或宫瓷。常标有款;如柴烧、柴窑、柴窑精品、XX柴窑、柴、汴京官窑、官、大宋官窑等。并在官窑系、钧窑系、汝窑系中见有。笔者尚没在定窑系中见到实物。

  柴烧瓷,比北宋晚期的五大名窑还要古,但其片缝都比较窄,其主要原因就是木柴烧的高温瓷。窑温搞,片缝窄。

  标有“柴烧”款的钧窑系的瓷,见有三十多厘米以上的,其底足多用松酥的骨白子充填,估计是为了缓冲收缩系数,以免器大开裂。

  哥钧汝定官中,有很多是软瓷,硬度不高,有种可能,就是煤烧,即石炭烧,这,有待于在古窑址寻找大量煤炭渣来证实。笔者只考证到,明代的煤炭渣堆。淮安古淮河东侧的南阁楼官码头内,有夯堆压实的三尺厚六米长的煤渣层。

  五代汝瓷中见有柴字周字官字款的,但都不是天青色,是乳浊的砂黄色。估计柴世宗所说的天青色,是目标,是“作将来”用的。古书记载的“作将来”三个字,应从多方位来理解。

  钧窑系中标有“柴烧”款的瓷,瓷声并不清脆,那是由于有骨白子充填的缘故,而柴烧的汝瓷,确实瓷声刚脆,且硬。柴烧的标有“汴京官窑”款的瓷,因有铁线、鳝鱼血线、或有冰裂梅花片缝,声嘶哑,但瓷坚硬。而宋真宗景德年号间所产的,柴烧的饶州的影青影黄影蓝影红影绿瓷,却达到了“薄如纸、声如馨、色如天、坚如钢”的效果,故而窑场得到宋真宗皇帝御赐地名:景德镇。相继催生了中国瓷业奇葩—无胎瓷。即,只有釉,而无胎骨的艺术瓷。

  另,柴烧、周、官、汴京官窑等款,笔者有实据。而柴款,只是目睹鉴赏。而,柴窑、柴窑精品、XX柴窑款,只是耳闻和师传,但可靠。若有机遇,当去拍图留存。

  206、气泡壁色:任何透明的釉,其气泡都有气泡壁色,不过古今无名家专著论及罢了。不同的地釉,会有不同颜色的气泡壁色。

  没破的气泡,不好辨别。那破了的,气泡圆球的顶端,釉薄,易损,残存一个个半球形,半球形的圆周上的某个弧段,会折射出各自的色彩。这里面有个光学原理,容易理解。

  气泡壁色,反应了地釉的原料色彩,各个时期各个窑口的原料不一样,故会出现各种的气泡壁色。用八十倍的放大镜,便可轻松地观察到。

  若是单凭气泡壁色来断古鉴真,有点难,色差太多了,不是肉眼能一一分清的,只能做个辅助参考。凡是能观察到气泡壁色的古瓷,必有破泡,有了破泡,其它的古瓷特征也就很多了,那就更便于综合鉴定了。那就更便于综合鉴定了。

  对于研究白地釉,气泡壁色特有作用。乍看釉是白地,观察了气泡壁色,便知还可再分绿、蓝、黄、红等,各种微弱的色彩差异。古人因放大镜不普及,研究不到这一层次,而今人才有这个便利。观察气泡壁色时,要注意调整观察角度,角度不合,不合对角线,则看不到,看不清。另外,同一瓷上,色彩也不一定全相同。那是因为地釉是多种物质组成。根据不同的色彩,还可在地釉里找到相应的细微的矿物料粒。

  清三代之前的古瓷,必定会有破泡,必定会观察到气泡壁色。上溯到明代,破泡应更多更重。就连北宋柴烧的景德影青瓷,尽管是高瓷,但也可找到。但要注意,其疏朗的大气泡在中下层,有的保存的好,大泡没破,而釉表的微小的气泡,有破。

  207、酒干斑:又叫酒垢斑,又称酒石酸斑。缘于古代中国有窖酒的习俗。女儿上坟悼念,爱将酒埋进坟前祭奉,意思亡亲慢慢享用,以示孝心。直至今日,民间仍有女儿是酒坛子之说。另有女儿出生时,将酒埋藏,等女儿出嫁时作喜酒,曰女儿红。

  古时的酒,不同于现在的白酒,很少用蒸馏法,多用过滤法,其酒里杂质较多,矿物质较多,酒石酸也较多,年久了,干涸了,便会在盛酒器底,留下一道白色的斑,故曰酒干斑。

  另外,古时的贮酒器,如若使用过久,就是空器入土,也会保留有原来日用时所积累的酒干斑,那斑面积大,也厚。

  玉壶春,宋时叫玉堂春,也属盛酒器,并且有口较粗大的。大口的,取酒时不时直接倾倒,而是用酒提子。提子,多是用竹子做的,一截有竹节的做底,再延伸竹片,当做提把。

  古时汲酒,有用麦秸杆的,麦秸秆有个长长的空心。故在出土的盛酒器内,常发现已经发黑炭化的麦秸秆。目睹出土的明代的汲酒用的麦秸秆,大致还可辨认出原始的形态。

  与棺木一起陪葬的盛酒器,其内常放一根汲酒用的麦秸秆,是子孙为了便于阴间的先人取酒而设置的,以示孝心。

  女儿红这类酒的窑藏,是会用石蜡封口的,也有用盐水拌粘土封口的,也有讲究的,用桐油刷皮纸、棉纸包扎封口的。形形色色,多种多样。

  酒干斑,用盐酸点试,会起化学反应,产生气泡。肉眼直观,侧有发粉的感觉。有酒干斑的器皿,可定为酒器。有茶色斑的壶罐,则应定为茶具。

  现在有人伪仿,用的是水,只能伪造成黄水迹。另,真品还有个烘酒香的特征。夠伪仿折腾的。

  208、泥条:属土语,与脱落物意思相近。古瓷,水湿之,微干时,用水搓,会有黑泥条产生。其中有部分便是古瓷上脱落物。脱落物中,又以破泡残渣为主,另有些附在釉面上的千年蜡百年蜡,以及包浆。

  伪仿的,也会在釉面涂抹蜡类油类物质,但被认真清洗后,就不存在了。而古瓷,就再三地认真地清洗,过后还是有搓泥条现象,那是因为釉面年久老化了,并且越洗越有,越洗越多,直至釉面破损完。同理,那破泡现象,也是越洗越严重。

  伴之泥条现象的,同步的,是胶粘特征。面世较久的古瓷,多泡一会儿,若有半个时辰,也就容易检验出泥条了。若用温水泡,则时间快些。但要注意,水温过高会伤瓷。

  209、胶粘:与玻璃胶意思相近。新出厂的瓷,经三五次清洗,玻璃胶现象就消失了。如,各家庭日常使用的碗碟,可以感知。而古瓷,越洗越有。湿手擦之,便感胶粘。那是古瓷釉面硅胶化的结果。古瓷的胶粘现象,可延至釉面全部破损为止。古瓷胶粘现象的检验,与泥条不同,不须浸泡多长时间,随时测试,随时便可感知。

  所以,目前再高明的新仿,也经不住三次清洗,便可鉴辩出真伪了。

  210、粗胎脱皮:综合现在面世的古代各瓷,源其古代窑址,都选择依山傍水之地。水力丰富,瓷业兴旺;水源枯竭,窑场萧条。依山,是解决柴草问题;傍水,是解决动力问题。瓷土细腻,器型才能精美。加工细瓷土有多种途径,有人力、有畜力、有风力、有水力,古代以水力为最上策。水位落差能有一尺,便可带动水轮。水轮带动石磨、石碓,瓷业以水碓最为实用。然,受天然水力资源的影响,细瓷土的质与量,必受局限。故,品味很多古瓷,其它诸方面都显出色,唯胎质较粗,就是这个原因。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古人采取了施化妆土的办法,即在粗胎外,再抹涂较细的桨土,一般是采用白色的桨土,以掩盖粗胎,而使胎面平整光滑。故而就有了化妆土这一说法。

  然,化妆土是后期涂抹的,与胎结合不密或两者的质地有差异,千百年后,出现了粗胎脱皮这一古瓷特征。即表层化妆土脱落分离,也因化妆土薄,而称脱皮。粗胎脱皮这一现象,在宋之前的高古陶瓷上特别明显。以钧瓷为例来论及,五代及唐以上钧瓷,普遍施釉不到足,俗称半截釉。下半截的素胎,无釉保护,突显粗胎脱皮,有严重者,竟不见化妆土这层皮。故有前人据此现象,撰文只是说粗胎,而忽略了内粗外细。特别是一些已面世百年的传世品,因保管不当,或洗刷过度,或抚摸过久,而使化妆土一一脱尽。使后来的鉴赏者不知原面目,误以为胎质原本如此粗糙。粗胎脱皮,是大面积的出现,或整个素胎处都脱尽。而与另一称为鼓皮和脱衣伤的古瓷特征有异。鼓皮特征是小面积的出现。脱衣伤的特征,是出现在细胎上,其化妆土是为了掩盖胎色或展示其它瓷艺特色的。

  211、黄皮白瓤:在《粗胎脱皮》一文中谈及了化妆土,化妆土有多种功能,有为掩饰粗胎的,有为掩饰黑胎的,另有一种紫金化妆浆土是黑色的,是为了产生紫口铁足效果的,更有一种含铁极高的黑灰色化妆桨土,是为了产生鳝鱼血线特征效果的。在古瓷的白色化妆土上,会显示一种后人无法仿制的特征,即化妆土的外表层色彩极其深黄,向内则渐渐转淡,以致内底层仍保持原本的白色,故前人称黄皮白瓤。这种特征,与馍头皮、窑成火石红、后出火石红、窑成火石黄、后出火石黄、粗胎脱皮、脱衣伤、掉粉等一系列古瓷特征相关联。在化妆土上又施釉的,此特征则不明显,因有釉保护。欲要检验黄皮白瓤的特征,其方法就是探底,在《古瓷鉴定术语解释》一书中,注解过探底。即用砂纸在古瓷底部或素胎处多次砂磨,砂磨一次便观察一下,并注意留有一定的斜坡度,这样便可观察到各种色彩的分层。但要注意排除砂纸自身带来的污染。年代越久远的,外表色彩越深沉,深黄色彩的厚度也越丈,更有年久老化的,竟看不到白瓤,白瓤也变成淡黄色,但从外表到内层的色差是十分明显的。为了验证这个特征,可以找些残器片来检验。现代有伪仿,但其黄皮色淡,另厚度不深。这类仿品,若经过几十年的作旧后,就容易朦眼了,则另需再配合其它古瓷特征来辨伪求真了。所以建议,鉴定一件古瓷,须找十种以上的古瓷特征。伪仿者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将古瓷特征和断代特征一一仿制成功,穿越了时空,更何况尚有多少特征尚没被人们认知,谈何伪仿乱真。黄皮白瓤,这一古陶瓷特征,只出现在里下河地区,扬州淮安一带,其它地区则有别,原因待探讨。开封洛阳徐州等地则是红皮黄瓤这种古陶瓷特征。

  212、白钉黑口:讲的是宋元之前的高古陶瓷的一种老化现象,又因后人在短年代内仿不出来,则又成为高古陶瓷的鉴定辨别的特征。

  古人在烧造陶瓷时,为了防止陶瓷与套匣烧结粘在一起,采取了垫渣、垫高岭土粉、垫饼以及支钉的方法。如是支钉烧造的,器成后是要敲去支钉的,留下一个支钉断口痕迹。支钉一般是耐高温材料制成,色彩差异也有很多种。白钉黑口,则说的是白色或灰白色支钉,若其内质含铁较高,千百年后,其白色的支钉断口处渐渐转变成黑色,俗称黑口。这种特征,前人早就研究了,但无名家名著讲解。而目前,能接触把玩鉴赏大量古陶瓷实物的人,已经很少了,故撰此文作传记。虽是茶余客话,但也含有一点历史知识和自然常识。

  白钉黑口的出现,前提是支钉里含铁量要高,若是铁极少,则是呈现灰白口;若是含铁量偏少,则是黄口。黑口的黑色,是洗刷不了的,它已从表面深入钉骨。要想鉴定之,须用金刚砂细细打磨,深磨不到一毫米,便可看到内层的白色。在同一件瓷上,也不一定都出现白钉黑口,究其原因,当是各个支钉的材质有差异,但有这种现象的实物极少。

  支钉断口,历经千年变化,能由白转黑,那么广而推之,千年前的窑裂、断茬,以及各式各样的露胎处,都应该出现类似这样的特征。古铜胎、猪肝胎的形成,也是这个理。不说千年的变化应该有多大,单说二十多年前景德镇仿制的一批元青花,现在再回头看看底足,已与刚出窑时面目大变了,颇有了一点老气.白钉黑口,常在汝钧官哥等瓷器上找到。

  

  213、黄皮白砂:说的是汉之前的陶瓷器上的一个现象。古人制陶,其胎表会露有较大的白砂粒,历经二千多年的转化,其表层会转变成黄色或褐黄色,并有一定的厚度,从砂粒的表面向内层转化。外表黄色很重,越向内越淡,现出砂粒中心的白色,故称这种现象为黄皮白砂。

  现在已经有方法在玉和翡翠上染黄色,那也必能在砂粒上染色。但,白砂粒是比较坚实的、又偏细小的固体,欲要作伪,势必要影响到四周的陶土。仿制也不可能只针对一个个砂粒染色,必然会露出众多痕迹。欲要辨伪,另也要熟知二千多年前的古陶的其它特征。

  古陶瓷的色彩也是在渐渐变化的,其较大的白砂粒是转黄色,而其它细小的部份,是转灰、转黄、转红、转紫、转黑。现在从外表上看去,是紫色黑色的陶器,经打磨去皮,会发现内层是白的、灰的、淡黄的。在紫黑色的古陶表面凹处,可以找到很多火石红斑点。在黄灰色的古陶表面凹处,可以找到很多火石黄斑点。

  无机物,会变化,会变色,一时难以让人理解。其实在玻璃、水泥、砖瓦、石灰等生产行业中,有句术语叫活性。就是说这类无机物,经过高温后,会产生活性。有的是可快速显示的,如水泡石灰。有的是慢速显示的,如砖块的风化粉解,需要几百年。而黄皮白砂、黄皮白瓤、白钉黑口、鳝鱼血缝等特征的形成,则需更长的时间。

  白钉黑口、黄皮白瓤、黄皮白砂的形成,之间有很多相类似的因素。黄皮白瓤是细陶瓷上的千年特征,黄皮白砂是粗陶上的千年特征。与之相对应的其它的古陶特征也很多很明显。容易辨别。

  《古董免费评估咨询鉴定》微信;164391447 电话;18217682770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关于我们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法律声明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访客留言
 运营商:网兴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 (C) 2007-2008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Cceram.com
电子邮件:service#ctaoci.com 联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园科技大楼二楼 邮政编号:362500 闽ICP备05012475号
电话:0595-23555005 传真:0595-23593359 广告热线: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 陶瓷供应业务QQ:5673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