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绿、紫、白等彩料为主,不用红彩,称素三彩。其工艺是在瓷坯上先按预定的图案进行刻划,待坯体干燥后以高温烧成素瓷,再将作地色的釉浇在涩胎上,干燥后,刮下花纹图案中应施其他色彩部分的地釉,然后填上所需要的色彩,再一次低温烧成。最早的素三彩见于明代成化年间,清代的素三彩瓷器是在继承明代成化素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黄、绿、紫为主要色调,再加上新发明的釉上蓝彩相辅。清代康熙时期素三彩最为盛行,康熙素三彩瓷器,主要采用胎体装饰和釉彩装饰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彩绘原料的增多、工艺烧制技术的进步,成为著名的瓷器品种之一。
镇江博物馆藏康熙款黄地素三彩绿紫龙纹盘(图1),高7.2厘米,口径40.3厘米,底径26厘米;折沿,曲腹,圈足。折沿上绘腾跃于彩云中的龙,盘内腹绘梅花、菊花、荷花、牡丹花,每枝上的花卉都开得繁茂,片片花瓣形成很多层次,疏密有致,黄地、白花、紫花、绿叶,色调温润鲜艳,绚丽工巧。内底部为二龙戏珠纹,龙一紫一绿,四周祥云缭绕,气势贯虹,栩栩如生,外腹绘二龙戏珠纹,间以花卉纹。圈足内有“大清康熙年制”双行楷书双圈款。全器色彩有黄、紫、绿、白、蓝等,色彩浓淡适宜,釉面光亮坚致。黄地三彩是延续明代工艺方法制作的,制作时在素胎上划刻纹饰轮廓线,施釉后经高温烧成白釉暗花器,然后用黄釉涂地,紫、绿、白等多种彩釉描绘纹饰,再经低温火烧制而成。
康熙款白地素三彩花蝶纹碗(图2),高6.7厘米,口径14.9厘米,底径6.7厘米;口微侈,深腹,平底,圈足,圈足内有“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碗外腹绘花蝶纹,用墨线勾勒枝干、花叶、花瓣、花蕊的轮廓,填以黄、绿、紫、湖绿等低温釉,釉下暗刻龙纹。紫色枝干,绿色叶片,黄色花朵,鲜艳夺目。花卉下暗刻龙纹若隐若现,与花蝶纹的清晰明丽相映成趣。暗刻,出现于明代,到清代康熙年间得到充分应用,并成为这一时期的特色。寂园叟《陶雅》提到“素三彩之盘、碗,各有凹雕暗龙,其浅碧一色,最为鲜艳。其特点是采用釉下刻龙纹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方法,瓷器表面呈现出在彩釉纹饰下隐现的龙纹,显示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康熙素三彩中创新之作。
康熙素三彩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品种,“虎皮三彩”。其釉面由黄、绿、紫、白色斑块浸晕而成,宛如斑驳的虎皮,故名“虎皮三彩”。传世品中多见康熙虎皮三彩碗、盘等。如康熙款三彩虎皮纹瓷碗(图3),高5.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5.9厘米;撇口,下腹弧折,圈足,足内双圈有“大清康熙年制”双行楷书款;内外施黄、绿、紫、白色相间的釉斑,俗称“虎皮釉”。
康熙以后素三彩瓷器少有制作,镇江博物馆藏有一清绿地素三彩香炉(图4),通高28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3.5厘米;六边形,平唇,短颈,折肩,平底,三足,肩腹部饰一对兽形耳;有盖,盖钮饰狮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