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瓷器从发明伊始,就有相当一部分作为奢侈品而进人社会特权阶层的庙堂之上、宅邸之中,这些瓷器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不惜工本,雕镂其胎体、刻绘其纹饰,和宝石以为釉、饰金银增其彩,造就了许多古代工艺史上的奇迹,其中最为灿烂华贵的要数金彩瓷器。
以金色为彩的瓷器,一般统称金彩瓷。陶瓷上用金为饰主要是受髹漆工艺的影响, 大致有贴金、描金、戗金三种。贴金出现得最早,唐代比较高级的陶俑上就有贴金箔装饰的,唐代越窑以及宋代定窑、建窑都有用漆贴金箔装饰的瓷器,其特点是用漆等黏结剂直接将金箔粘贴在瓷器上(一般多在外壁),不经过焙烧。这种工艺比较简单,但是粘贴的金箔不牢固,未与瓷器表面烧结为一体,所以不能算作瓷彩。同时,贴金所用的金箔片较厚,而图案只能刻制得很简单粗率,用料既费艺术效果却一般,因此宋代以后贴金瓷器就不再制作了。
瓷器上的戗金与贴金有相似之处,应该是贴金的发展形式。实际上,嘉靖《江西大志》中记载的嘉靖朝烧造的各种瓷器名目,戗金瓷皆作“贴金”,如:“贴金孔雀牡丹花坛,有盖狮子样。”可见二者是关系非常密切的。
戗金原是一种髹漆工艺,其法为在制成的漆器表面用刀、针等工具刻画花纹,然后将金箔填嵌其中,因金色陷于表面之下,又称做“沉金”。戗金工艺创造于东汉,是对金属器皿上错金工艺的模仿,至宋代有所发展,元、明时期戗金漆器极为流行,传世实物也比较多。而正是从元代开始,景德镇瓷业迅速崛起,历元、明、清三代,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推上了高峰,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对其他工艺门类的借鉴,正如《文物鉴定论说》所言:"于是乎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铀、竹木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戗金工艺被景德镇艺人们移植到瓷器上正是始自于戗金漆器流行的元代,江西高安元代瓷器窖藏即出土有戗金瓷器。
明曹昭《格古要论》记载:“(明初)饶器,出今江西饶州府浮梁县……且俗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但由于调和金彩所用黄金无法回收,元政府曾多次下令禁止在器物上施用真金,所以流传下来的戗金瓷器并不多。明代是彩瓷大发展的时期,金彩自洪武、永乐即开始在瓷器上使用,而且终明之世没有禁用真金饰器的诏令,到嘉靖、万历时金彩在瓷器上广泛施用,在明代瓷器中非常突出,以至日本对这一时期的金彩瓷有“金栏手”之专称。当时瓷器上的金彩有描金和戗金两种,以戗金最具特色。此后戗金瓷迅速减少,明末以后就为描金所完全代替,至清代景德镇金彩瓷器最为鼎盛的乾隆朝,唐英在其自撰的《陶成纪事碑记》中举其仿古采今之各种装饰手法,金彩只有描金、抹金而未见戗金,可知此时戗金瓷已完全绝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