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瓷在清代是最贵重,最精美的,素有"青花彩色"之美誉。康熙皇帝当政61年,是历代皇帝中当政最长的一个,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出产。"臧窑"为康熙前期代表,"郎窑"则代表康熙晚期水平。康熙青花瓷与明代最大的差异是以民窑青花为干流,这是因"官搭民烧"变成定制,影响了民窑的开展。
康熙前期青花首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曾经的商品,外型及画风尚有明末遗风,器口施酱黄釉的也多见,青花呈色深重、暗淡。康熙二十年(1681)今后青花色泽开始呈现浓淡深浅的改变,且呈色安稳,逐渐向高峰期那种规范的翠蓝色过渡。前期青花书帝号年款的较少,尤其是前十年,多见者多为干支款或书前朝 "大明年制"款,也有署斋堂款的。釉面多为青白色。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间的商品,其特色是青花呈色翠绿,十分雅洁,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改变,最多层次改变可达数十层。绘画技法则学习我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画面赋有立体感,粗犷的纹饰,已达历代青花之冠,并变成后代的楷模。底款书本朝款识在中期变成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数均为中期今后商品。但青花呈色翠绿亮堂的,很少书本朝款,多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釉面多为粉白色和浆白色。
康熙晚期青花则指康熙四十年(1701)今后的商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翠绿色向浅淡暗淡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呈现晕散表象,相似雍正初年商品。外表釉色与雍正时彻底一样,均为青白釉。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胎釉。前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通常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润滑表象,器物底足内多见放射状的跳刀痕,很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呈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期间很多盛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皎白坚固,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润滑详尽,多呈泥鳅背状,罕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联系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共同,其时还呈现用精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遍及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前期青花运用浙料,呈色灰蓝,单个发色较暗淡,与顺治青花特色附近。中期青花运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翠绿,洁白美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浓艳,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种类。
三、外型。康熙青花瓷器的外型,千姿百态,仿古立异。既有摆设瓷,也有平时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很少变形,个性挺立向上,粗犷豪宕,制造规范,一点点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赋有独创性,谨慎大方。首要种类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