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釉里红瓷器的创造发明还缘于一次偶然的巧合,说是元代铜匠围着粘有铜屑的围裙,到窑厂找绘制瓷器的艺匠聊天时,把铜屑抖落在成型瓷器未干的坯面上了,因铜屑粉末颗粒细微,难以肉眼观察得到,所以蘸釉水时也未被工匠发现和处理,后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制青花瓷的同时,粘了铜屑器皿部位也还原气氛烧制成带有晕散的红色,幸运的是这种铜元素要还原成红色的温度要求几乎与青花一致,经追究,发现这种红色即为铜匠围裙上的铜屑所致,就这样,一种釉下彩瓷器的新品种——“青花釉里红”就这样问世了。
明清红釉瓷器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鲜红釉瓷器
属于釉下彩,名称叫法有所不同,有宝石红、宣烧、醉红、大红、祭红、霁红、积红、极红等。永宣鲜红釉瓷器的特点是釉层不流不裂,色调庄重肃穆、深沉安定,由于釉层垂流使瓷器口沿和突出之处露白,俗称“灯草口”。永乐红釉器的胎、釉相对较薄,色泽光亮鲜明。宣德器胎、釉比永乐厚,釉层厚度约为永乐的两倍,釉面光泽度相比减弱,温润感明显增强,红釉中似有茸毛。景德镇朱山近些年曾出土有宣德鲜红釉暗花梅瓶,釉面稍有垂流,但不过足,足边整齐。足边积釉处、纹饰边缘处,红中现青灰色,这是宣德特有的“青虾之背”颜色。宣德红釉器款识有白釉下的青花双圈款和暗刻双圈款两种,在历代红釉器中唯有宣德红釉瓷器的玉质感最强,烧得好的红釉器会像红宝石一样漂亮、迷人。明代红釉的配方里含有鲜红土,到了嘉靖时鲜红土已开采殆尽,只能改烧矾红器。故明代人田艺衡记载:宣德之贵,今与汝敌,而永乐、成化也以此重矣。明后期宣德官窑瓷器的价格已接近宋代名窑瓷器。
二是釉里红瓷器
属于釉下彩,颜色多为暗红。唐代就有雏形,始盛于元代,主要以铜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绘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从元代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由于烧造的火候难以掌握,烧成的釉里红呈色多不稳定,常有苔绿斑点和烧飞烧黑的现象。直到雍乾两朝才能较好地掌控窑温,烧出的釉里红大多红色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