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朝(1662——1722),经济贸易兴旺,康熙十九年景德镇康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杰出成果。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密,青花艳丽,外型古拙多样,纹饰美丽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期间:前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间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杰出。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胎釉。前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通常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润滑表象,器物底足内多见放射状的跳刀痕,很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呈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期间大量盛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皎白坚固,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润滑详尽,多呈泥鳅背状,罕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严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共同,当时还呈现用精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遍及平切,切削规整。
二、色料。前期青花运用浙料,呈色灰蓝,单个发色较暗淡,与顺治青花特色附近。中期青花运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翠绿,洁白艳丽,明亮清明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种类。
三、外型。康熙青花瓷器的外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摆设瓷,也有平时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虽然体积较大,但很少变形,风格挺立向上,粗暴豪放,制造标准,一点点没有蠢笨感。中小件器物赋有独创性,谨慎大方。首要种类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