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青花八宝纹盉壶
乾隆一朝(1736—1795)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号称“太平盛世”。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古铜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当时的制瓷业集我国历朝名窑之大成,制作了许多精巧无比的瓷器,不仅官窑成就显著,民营窑场也兴旺发达。乾隆帝素好风雅,艺术造诣很深,对瓷器尤为喜好,亲自过问干预瓷器生产,对造型、釉色、纹饰都提出修改意见,有时也为当时烧造的瓷器取各类雅致的名称,许多内廷稿样往往经过他的认可方可烧造,并直接委派督陶官督造,这些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中有大量翔实的记载。乾隆帝的审美情趣,对当时的瓷业生产、风格变化具有很大影响。此时,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宏大,乾隆二十年以前在督陶官唐英及七品库掌老格的管理下,不遗余力,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以上,经过仔细筛选,送入宫中,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形容当时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托梵文酥油灯
那么对比康熙雍正两朝,我们来看看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器有什么特点:
一、胎、釉的特征。青花瓷器,乾隆比康熙、雍正时期的胎壁略厚,这是质料粗糙之故。如果三朝相比,康熙瓷胎壁最薄,雍正次之,乾隆再次。乾隆青花的白釉,和雍正时的一样,分青白釉和粉白釉两类。青白釉技师高于粉白釉。所以,官窑瓷器多用青白釉,民窑则多用粉白釉。青白釉与康熙、雍正两朝相比较,其闪青程度显得略轻,且多现桔皮纹,也称“浪浪釉”,显得“肥腴而坚致”。粉白釉的洁白度和莹润度,一般比康熙瓷略差,与雍正瓷相比,则显得更洁白。
清乾隆 青花龙纹缸
二、青花特征。乾隆初期的青花,呈色鲜艳而不稳定,多有晕散现象,和雍正时青花差别不大。乾隆中期,色性稳定,用料浓厚,鲜艳明快,蓝色纯正。常用于仿明康乐、宣青花,但没有康乐、宣时所用的“苏泥勃青”钴料的自然流畅的凝聚效果,所绘的花纹,只用人工积点方法,显得生硬做作,黑色斑点不像永、宣时下凹,侵入胎骨,而是浮在上面,用手抚之,没有凹凸感觉。乾隆中后期,青花呈色“蓝中泛黑,纹饰虽往往层次不清,但色泽仍然凝重沉着”。白釉面也比不上前者莹润肥厚,白中闪青的程度也略差。乾隆晚期,还有一种用料略薄、呈色灰暗的青花。这也是清代瓷器逐步衰退的一种体现。还有一种“浆胎青花”,胎质较松软,细幼而不坚硬。叩之,音带瓦声,胎色微黄,青花呈色有浓有淡,但都较为明艳,略带紫色倾向,白釉带乳白色,开细纹片,莹润明亮。
清乾隆青花矾红海水龙纹盘 (一对)
三、造型和款识。乾隆时瓷器造型非常丰富,比康熙或雍正时都有增加。它既继承了传统的式样,又有自己独特的创作。其式样之新颖,制作之精美纤巧,都胜于前朝。其繁多的型制,真可谓千姿百态。常见的类型有:瓶、樽、觚、罐、炉、壶、盘、碟、杯和文房瓷制用具,如笔筒、笔竿、笔洗、印色盒、镇纸、水盂等,品种多样,型制丰富。精巧的鼻烟壶也非常盛行,造型有圆形、长圆形、方形、多方形、扁形、葫芦形等。
清乾隆 青花福寿纹扁瓶
乾隆瓷器的年款式相当多,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两行围双圈竖式楷书款,也有“乾隆年制”四字两行围双方框楷书款,有六字双行围双圈竖式篆书款。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双行竖式楷书款数量极少,是乾隆初期年款的一种。篆书款是乾隆年款的主流。这时的官窑篆书款,书写笔划均匀,粗细得宜,以直角笔划居多,字体方正,给人以清秀工整的感觉,仿品的笔划则非过粗就是过细,缺乏神韵。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铺首尊
总之,鉴定时千万不可马虎,一定要认真分析其造型,胎质的坚硬细腻程度,白釉的肥厚莹润,纹饰绘制,青花的发色,同时也要注意年款的书写用笔与神韵、器物的手感与重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