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罐,名字听起来十分“霸气”,实际上与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威武的“将军”并无太大关系。之所以得到这样一个名字,主要还是因外形使然。今天将要介绍的这件文物,就是2008年出土于肥西县一处宋墓之中的将军罐。
此前我们曾介绍过肥西宋墓中出土的青瓷粉盒,精美的粉盒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今天介绍的这件将军罐,与粉盒的出土地点仅距离几十米。据介绍,两件文物不但出土地点相近,出土时间也仅相差一个月左右,而且都是出土于女性墓主的古墓之中。因此,这里很可能存在一个家族墓葬群。
将军罐的顶盖多形似古代将军的盔帽,因此得名“将军罐”。这件出土于肥西的将军罐,从外形上看就是非常典型的将军罐器型,顶盖形似盔帽,罐身为直口,丰肩,敛腹,其外形酷似头戴战盔、挺胸凸肚的将军。
虽然外形“霸气”,但将军罐最初的用途却不太“吉利”。据介绍,将军罐原本的用途类似于今天的“骨灰盒”。在古代,将军罐这种器皿是佛教寺院为装殓僧、尼圆寂火化后所遗骨灰订烧的专用骨灰罐。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将军罐的器型高大挺拔、丰硕俊美,器物外壁又用青花、五彩等多种手法进行装饰,所以逐渐被人们当作摆置观赏的陈设器。
因为将军罐的外形美观,装饰多样,使得这种器皿的生命力也十分绵长。到了明清时期,将军罐逐渐流行起来。到清顺治时期,器型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康熙年间,将军罐广为流行,这时的造型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收紧圈足,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由于将军罐的造型受人喜爱,因此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进行了大量烧造,特别是民窑的制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进行全面地展示,深受广大百姓的认同。
颇为有趣的是,这种最早作为“骨灰盒”的器皿,却逐渐向着“喜庆”的方向发展起来。在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将军罐大量生产,其粉彩、单色釉及青花双喜字罐与象耳瓶等一些器型,竟成为当时婚礼嫁妆所必备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