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盛行鼻烟,鼻烟壶也就应运而生。鼻烟壶以瓷制者最多,从清代康熙朝起,直至清代末期,各代帝王无不制造瓷烟壶。乾隆时期堪称鼻烟壶制作的黄金时代。皇帝弘历自己就是个颇有造诣的书画家,他的爱好很多,涉猎面广,欣赏陶瓷艺术兴趣浓厚。皇家的厚爱,使瓷制烟壶各类品种大增,式样无奇不有,颜色无美不备。本次我们为您带来了《明清瓷器玉器掌玩艺术》与《含英咀华——明清宫廷艺术聚珍》两个专场中的瓷质鼻烟壶。
《含英咀华——明清宫廷艺术聚珍》
LOT 2846 粉彩婴戏图烟壶(正反两面) 清乾隆 H: 5cm
鼻烟壶为圆形侈口,短束颈,圆鼓腹,矮足。器身扁平轻薄,拉坯工艺娴熟精湛,造型规整有度,小器大样。双面粉彩绘“婴戏图”图,构图连贯,景致开阔。童子三两成群,诸童脸庞圆润,体形丰腴,身着各式花衣,或点燃爆竹,或杆挑宫灯,或手持花枝,玩姿各异,动作自然,憨态可掬,活泼童稚,场景热闹,近处有嶙峋的山石,远处为高耸的青松。布局繁密有致,层次分明,色彩清新,欢乐祥和。底有红彩篆书款“乾隆年制”。通过对孩童嬉戏场景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人们祈求多子 多福、喜庆吉祥的美好意愿,整体绘制精细,工艺精巧,实属难得的收藏赏玩佳品。
“婴戏图”是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传统纹样,具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传统陶艺创作中的重要题材。明清时期则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幼童神态各异。婴戏图的流行,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传统的封建社会又把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图案,就成为了瓷器常见的装饰图案。
于烟壶的方寸画面绘就婴戏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中,亦有体现。
LOT2847 矾红彩西番莲寿字葫芦 清乾隆 H: 6.2cm
烟壶为扁体葫芦式样,外壁以矾红彩作装饰,葫芦之上以西番莲纹为主题纹样,纹饰舒展,疏密有致,枝叶缠绕翻卷,线条自然,蜿蜒曼妙,花形艳美,形态各异,极富动感。葫芦之下腹中间为一“寿”字,四周饰西番莲纹。西番莲纹源自西洋,明代传入至清代盛行,有“吉祥富贵”之寓意,其地位堪比中国之牡丹,备受清朝宫廷的重用。外底内凹,篆书款识“乾隆年制”。烟壶红彩典雅,明妍瑰丽,娇艳夺目,衬以白釉为地,对比鲜明,突显神韵。花叶纹样,装饰感极强。纹饰笔触纤细,布局繁而不乱,体现了制瓷工匠极为高超的技术水平极脱俗的艺术审美。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处于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其制瓷业尤为突出,达到了历史顶峰。鼻烟壶作为一种专为贮存鼻烟而制的小瓶,明晚期开始出现,入清后一直受到皇室的青睐。《清档》记载,乾隆八年御窑厂“奉命烧造洋彩各类形制纹样的烟壶四十件”;“以后每年只烧五十件进呈”。
葫芦谐音“福禄”,又形似“吉”字,寓意大吉大利,福禄万代,故葫芦瓶之形制、样式颇受清代宫室喜爱。因其谐音“福禄”,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明清两代,葫芦瓶大量烧造,在瓷质烟壶中亦有扁体葫芦式样的烧造,如本品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LOT2848 粉彩御题诗菊石图鼻烟 清乾隆 H: 6.2cm
本品底书“乾隆年制”篆书款,壶身施绿色地粉彩缠枝宝相花,瓶口、开光处加金彩,配色娇艳富丽。正面圆形开光中绘菊石小景,林圃中湖石玲珑瘦透,数丛菊花嫣然吐蕊,又有几枝雁来红点缀其间,一派清秋佳景。构图颇有章法,花叶繁而不乱,疏密得宜,花枝横斜错落,风致动人。点染亦多巧思,双钩设色,画面中部盛放的红菊从花心处晕色,以白粉点瓣尖,富有立体感,玲珑可喜,左侧初绽的花朵则以白粉敷色,花瓣尖端略用红色渲染,显得清丽娇柔,若美人醉态酡颜。
背面开光中有乾隆御题诗一首:“烟雨霏霏碧藓滋,闲情今日步东篱。不知冷夜寒朝里,开到西风第几枝。”下钤乾隆方形连珠小印。此诗见录于乾隆御制诗集,题为“冒雨寻菊”,系用骆宾王《冒雨寻菊序》之典故,骆宾王有“锦石封泥,苔湿印龟之岸”句,故乾隆帝遂以“烟雨霏霏碧藓滋”起笔,吟咏清秋风雨中的东篱新菊。一画一诗,虽绘写于瓷瓶之上,然笔墨之趣不减于绢素,色料烧制后更是宝光盈然,晶莹可爱。北京故宫藏有极为相近之作品,可资比较。
明清之际,鼻烟自西洋传入,日益风靡,初舶来时,并无专门器具储之,嗅者常以储药之瓶权代。后用者日多,遂有专门制售者。满蒙贵族尤爱鼻烟,出入必随身携带,并有互相“敬烟”的习俗,鼻烟壶就成了主人身份、品味的象征。在清宫档案中,还常常可以看到皇帝以鼻烟壶赏赐臣子的记录。上行下效,民间亦纷纷以使用、赏玩鼻烟壶为风尚。清代沈豫《秋阴杂记》云:“鼻烟壶起于本朝。其始,止行八旗并士大夫,近日,贩夫牧竖无不握此壶。”为夸耀于人前,清代贵族使用的鼻烟壶,大都材质珍贵、做工精美。这件清乾隆粉彩御题诗菊石图鼻烟壶即为范例,釉色清丽纯正,画工精雅细腻,主人吸嗅鼻烟之余,可把玩清赏,观菊英秀石之景,诵闲情东篱之诗,可谓十分风雅。
《明清瓷器玉器掌玩艺术》
LOT3281 矾红彩诗文小瓶 清乾隆 H: 5.7cm
LOT 3282 胭脂紫福庆烟壶 清乾隆 H: 5.8cm
LOT 3283 粉彩百子图鼻烟壶 清乾隆 H: 6.2cm
LOT 3284 粉彩开光山水烟壶 清乾隆 H: 8cm
LOT 3285 粉彩罗汉烟壶 清道光 H: 5.5cm
除了以上精美小巧的瓷质烟壶,宫廷夜场还有一枚充满异域风情的铜胎画珐琅西洋人物鼻烟壶。清康熙帝曾通过法国传教士邀法国珐琅匠师来清宫造办处传艺,生产画珐琅鼻烟壶,由于清朝宫廷匠师们令人惊异的模仿力,又具创新精神,在以后的年代中,画珐琅技艺日趋精湛,在鼻烟壶的制作上大放异彩。
LOT2873 铜胎画珐琅西洋人物鼻烟壶 清乾隆 H: 4.6cm
鼻烟壶为铜胎画珐琅彩而制,圆口,短颈,器身为椭圆形。颈部饰连珠纹和花卉纹,底部饰仰莲纹。壶身采用通景式构图,一面绘一名身穿蓝色长袍的贵妇坐于花丛之中。另一绘一名身着长裙、手拿折扇、正在赏花的贵妇。整件器物曲线优美,色彩艳丽,彩绘勾勒精细,人物逼真自然,颇具皇家宫廷气息和西洋韵味。壶盖作浮雕花卉铜钮。
鼻烟壶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与结晶。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清代鼻烟盛行,正所谓“碾成琵琶金屑飞,嗅处微微香雾起。海客售来价百缗,大官朝罢当一匕”,由此引得鼻烟壶亦十分流行。鼻烟壶除了本身的实用性外,还具有送礼馈赠、身份象征等功能。自清代发展至今虽然只有三百年的历史,但因其小巧精致、便于携带、宜于把玩,为不可多得的掌中珍玩。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大量涌入,西洋珐琅,包括画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康熙皇帝热爱西学,对欧洲文艺复兴影响下的绘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画珐琅制品的绘画技法恰恰体现的就是西洋绘画风格,使之刚刚传入宫廷就受到了皇帝的宠爱,并且下旨命令造办处承做。乾隆对鼻烟壶的喜欢程度要胜过前两位皇帝,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鼻烟壶收藏鉴赏家。他不仅亲自主持指导造办处的鼻烟壶生产,而且注意新品种的开发。乾隆一朝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鼻烟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乾隆的推崇,波及到王公大臣、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社会上弥漫着一股鼻烟壶的收藏热潮,本品即为此时期的画珐琅烟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