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讯“是对岁月的回声,是泥的诗,是陶的花朵。”曾有人这样评价唐老师的作品,因为它们可以让人远离生活的苟且,去享受这诗和远方的田野。在众人的期待中,唐老师终于从“海的那一边”来到南京,带着他的陶瓷作品展。
10月26日-11月18日,不仅是唐老师个人陶瓷作品展的重要时刻,更是无数爱陶人的幸福时刻,他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最终在宁夏路的小院子里团聚,像是很久不见的老友般,一边亲切絮叨着陶瓷的那些事,一边静静看着唐老师的茶壶在炉子上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等待着南京深秋期待许久的一壶热茶。
26日下午三点,和光陶舍正式展出了唐国梁老师的一百零一件作品,这些以食用器物为主,夹杂一些关于海洋的陶瓷作品,在小小陶舍里俨然成为了备受追捧的宠儿,塑土成胚、型而上色,每一件作品的器形和色彩都极具特色。唐老师说制作食用器时不那么注重艺术创作,大家却分明在两架色彩醇厚的瓶瓶罐罐里,看到了武学宗师游刃有余,不着痕迹的一招一式,艺术最终回归于天真自然。
参展的朋友说“唐老师是天生的艺术家,纯净、通透。”每一件作品的器形和色彩都极具个人魅力,散发着温度。仿佛能看到他是怎样把一坨泥变成圆、半球、筒,切割、变形,重组,细心地处理各个面向,用手,用耐心和温柔。
如唐老师所说,他的作品是中国陶瓷传统的继续,是一个聆听大海的陶作者,在天光云影中体悟的大美。至今,他参加各种展览50余场次,近年来也频繁受邀到大陆参展、驻场创作,传授陶艺,这是一场已经历时40年的陶艺修行,也成为他的日常。但是唐老师却说此次在南京的展览有着不一样的意味,这也是第一次在异乡感受到了家乡的味道。
近日,新浪江苏也有幸邀请唐老师接受专访,讲述他与陶的故事。
新浪江苏:唐老师您好,恭喜您“海的那一边”陶瓷作品展在南京顺利开展!首先想请您谈谈这一次陶瓷展为什么会选在南京?
唐国梁:这是一场因Ann而起的展览,她是南京人,跟我学陶两年多,一直想在家乡帮我办一个展。所以在去年安排了一个假期专程到南京去拜访艺文圈,也是因为她而促成她与她的大蜜团办了这个展。我们见了很多人,看了很多展厅,最终选中这里。
新浪江苏:这一次的展览您筹备了多久?筹备过程中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或印象深刻的事?
唐国梁:在今年6月敲定南京的和光陶社,是因为陶社老板眼里的光,那种谈起陶来眼睛里燃烧的光。困难的话,就是虽然作品已提早准备,但是运输与包装对于陶瓷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新浪江苏:展会已进行三天了,和您的预期是否一致?
唐国梁:展览开幕时能与当地的艺文人士密切交流,但是我没有待太久,所以能够深谈的机会不多。这次展览后续也会将部分作品转移至厦门展出。
新浪江苏:“海的那一边”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是否有什么渊源或者与作品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唐国梁:作品来源于每日黄昏三芝海边的散步,日升月落,一蔬一食。这次的展名是由陶社主人顾力先生提出,也刚好一语双关。我的创作是以海作为背景、两岸之间又隔着海峡。
新浪江苏:看到有关文章多次提到您送出陶瓷时总强调“拿回去一定要用”,您是如何看待“艺术”与“实用”两者之间的关系。
唐国梁:做陶艺其实也是“玩陶”,并不痴迷于柴烧,而回归泥土本质,敦厚,扎实,每一次摔打,都将自己的生命注入,以烈火烧制,然后容纳各种形式的水。像极了某种魔法。因为觉得好玩,才要无穷尽的探索,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
除了创作品外,我也做生活陶艺,也就是做给人用的。所以我制作时就保留了使用者的养护空间。这是中国传统爱物惜物的美德,器物在使用之后产生的纹路与润泽,有一种岁月的痕迹。
新浪江苏:本次展览展品以食用器物为主,您曾提到“制作食用器时不那么注重艺术创作”,您制作食用器时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唐国梁:这次展出创作与实用器物各有一半,也是我个人的生活写照。我常和他们说这些壶,杯,碗拿回去一定要用,束之高阁就失去了意义。我希望自己的作品与他的主人发生关系,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相互滋养的关系,带给作品二次生命。我的生活器物也都是自己制作,即便是洗手台、门把、茶具、灯饰、餐具等。
新浪江苏: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有没有您特别喜欢或是觉得有意思的作品,能跟我们分享下创作时的故事吗?
唐国梁:这次展出的除了茶具外也有一些是花碗与杯子,器型是从宋代官窑为出发点,然后配合不同的泥与釉来尝试以宋代精神与形式的结合。这样的碗、盘、杯与莲纹钵的生活器物使得与一般的陶瓷器更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