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中村
一、窑场
浔中村位于浐溪北岸,面积9463亩。已发现宋代至民国时期古窑址14处,其中,东头9处,诗墩4处,东埔1处。出土瓷器有东头外窑、诗墩边鼓垅窑的宋代瓷盒、洗。东头窑场明代象牙白梅花杯和清代釉下青花纹饰瓷。1976年1月,德化县革命委员会于东头古窑址立石碑保护。
东头窑场自宋代以来窑火不断。抗日战争时期,瓷业濒临倒闭,东头郑世绒鼎力经营“福兴”窑场,规模居东头之首,批量生产杯、盘等名优产品。其子郑发运承父业与兄弟合营“裕源”窑,引进石膏模注浆新工艺,提高工效,又创新产品,大鱼盘、大莲花碗、品茶薄杯即出其手,并传艺多人。新中国成立后,东头“福必”窑、“福裕”窑、“内田边”窑继续生产。1954年,郑玉树等与“集联布行”合办集联瓷厂。1964年,浔中大队创办东埔瓷厂。东头生产队创办东头瓷厂。1966年,凤池片3个生产队联办凤池瓷厂,诗墩片4个生产队联办诗墩瓷厂,浔中公社在东埔建浔中公社瓷厂(1985年改名德化第五瓷厂)。1970年,社队瓷厂停办。1972年,浔中公社瓷厂恢复生产。
改革开放后,1979年县二轻工业联社在马驹洋新建德化县工艺美术陶瓷厂。1980年,新寨陈志雄自办陶瓷作坊。1981年,浔中公社在新寨创办锦艺陶瓷厂,为集体企业。1984年,苏玉景、曾明焕于王厝山铰剪墓创办蕴玉陶瓷工艺厂;陈星煌创办浔中陶瓷工艺厂。
二、工业区
1991年后,浔中村先后建设城后、东头2个工业区。凡是在工业区办厂,土地征用、道路、水、电等设施给予大力支持。仅3年时间,2个工业区均建成并投入生产。至2001年,城后工业区有大小陶瓷企业38家。其中,年产值上千万元以上的有鸿意达陶瓷工艺有限公司等4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有秦盛陶瓷有限公司等6家,产值100万元以上的有广达工艺品有限公司等10家。东头工业区有陶瓷企业16家。其中,佳美彩印包装厂2001年产值6740万元,恒晟陶瓷工艺品有限公司年产值2602万元,年产值上500万元以上的有铭志陶瓷有限公司、有加陶瓷有限公司,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有德恒达陶瓷玩具有限公司、德堡陶瓷工艺有限公司等。
1998年,浔中村又开发新寨工业区。至2001年,已投入生产的有龙凤陶瓷有限公司等10家。1998年11月15日,第五瓷厂征用乐陶村格仔洋土地120亩,作为釉下彩精陶异地技改建设项目用地,已开始建设。2000年,又开发诗墩工业区,已投入生产的陶瓷企业有东盛陶瓷有限公司等11家。浔中村陶瓷企业生产分布在东头、工厝山、诗墩、东埔、新寨、城后、凤凰山等。至2001年底,全村有陶瓷企业124家(其中,瓷土加工厂5家、石膏加工厂7家、纸箱厂5家、耐火材料厂3家等配套企业20家),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有龙鹏、意顺、风辉、伟盛、继盛等集团公司5家。1999年,第五瓷厂纳税285万元。2000年,环宇陶瓷有限公司纳税205万元,浔兴瓷厂纳税163万元。2001年,龙鹏集团公司纳税880万元、佳美彩印包装厂647万元、意顺集团公司416万元、凤辉集团公司322万元、恒晟陶瓷工艺品有限公司233万元、华林瓷业有限公司218万元、伟盛集团公司202万元、宏远陶瓷有限公司118万元、坤恒工艺品有限公司103万元。
三、产品开发
1979年改革开放前,浔中公社瓷厂和东埔瓷厂均烧制杯、盘、碗、碟和茶具、酒具等传统日用瓷。1979年,德化县工艺美术陶瓷厂开始生产水仙花盆、小弥勒、小罗汉等工艺品,并试产26吋立鱼戴冠观音和24手观音。参加春季广交会展出后,接受外商订货,批量生产。1985年,德化第五瓷厂温克仁到法国等西欧四国考察,带回样品。后大力改革产品结构,研制西洋工艺瓷,产品走俏西欧市场。
德化第五瓷厂成立陶瓷工艺研究所,开拓新产品,耗资200多万元,于1993年研制轻质陶瓷。1997~2001年,又先后研制釉下彩精陶、釉中彩半瓷器,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均属国内首创。2001年,德化第五瓷厂产值达3383万元。
全村120多家陶瓷企业,创新的陶瓷产品有西洋工艺陶瓷、轻质陶瓷、红壤陶、紫砂、日用白瓷系列产品,式样繁多,色彩缤纷,造型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鸡鸭猫狗、天鹅大象、龙虾龟鳖、花卉瓜果、圣诞老人、耶稣神像、乐队舞女、十字架、车船楼阁、小娃丑角和杯盆壶罐等。精陶类多为无毒环保日用餐具和饮具,红壤陶则制成风灯烛台、花盆果盘等产品。销售市场广阔。
除此之外,还有风凰陶瓷雕塑研究所精雕细刻的罗汉、观音、弥勒、名仕、美女等高档艺术品,为稀世奇葩。
四、居民生活
陶瓷业历来是浔中村民的主要生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至2001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4.5亿元,其中陶瓷产值4.1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1.1%,全村3737人,80%以上劳力从事陶瓷业,人均产值11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