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陶瓷基上化学镀铜的研究
2007/10/23/10:17
现有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υ1 6.36 8.58 10.91 12.06 12.55 15.80 19.49 24.78
υ2 4.57 5.81 7.54 9.58 11.82 13.33 17.12 18.36
υ3 1.69 2.31 3.06 3.53 5.53 8.17 9.12 11.59
υ4 1.39 1.58 1.79 3.06 3.53 4.14 6.55 8.08
表2表示在不同温度下的铜沉积速率。一般来说,活化能越小,沉积率应该越大。表2结果基本上符合这一规律。但从表2也发现Ea3>Ea4而υ3>υ4。这是因为:
υ3=A[a,a’-联吡啶]fexp(-Ea3/RT)=e20.9·exp(-52475/RT)
υ4=A[K4Fe(CN)6]e’[a,a’-联吡啶]fexp(-Ea4/RT)=e18.7exp(-47490/RT)比较以上两式可知,虽然exp(-52475/RT)<exp(-47490/RT),但是e20.9>e18.7且后者较前者作用显著,所以υ3>υ4。由于A[K4Fe(CN)6]e[a,a’-联吡啶]f=e18.7并非A[a,a’-联吡啶]f=e20.9和A[K4Fe(CN)6]e=e15.9的简单加和,故e≠e,f’≠f。这说明a,a’-联吡啶和K4Fe(CN)6混合加入时铜沉积的动力学过程与其单独存在时不同。它们对铜的化学沉积产生协同影响效应。从图1中曲线2,3的比较可发现,a,a’-联吡啶对铜沉积速率的抑制作用大于K4Fe(CN)6,这是因为两者的抑制机理不同,a,a’-联吡啶通过有效地抑制甲醛的氧化而抑制沉铜速率:而K4Fe(CN)6则主要使Cu2+的还原峰电位负移并使其极化曲线的极化度增加,从而阻碍Cu2+的还原析出[1]。又由于甲醛的阳极氧化反应是化学镀铜的控制步骤[6],因此a,a’-联吡啶的抑制作用大于K4Fe(CN)6。
4.2 温度与添加剂对镀层、镀液性能的影响
实验发现,在未加添加剂时,所获得的铜镀层呈褐色。镀液温度从35℃升高到70℃,镀层由灰暗逐渐转变为光亮。导致镀层颜色发暗的原因是,在化学沉积铜过程中伴随着形成Cu2O的副反应:
2Cu2+十HCHO十5OH-→Cu2O十HCOO-十3H2O
生成的Cu2O与Cu共沉积而夹杂于镀层中,影响镀层外观和性能。随着温度上升,Cu2O被氧化(如被鼓入的空气氧化)的速度和在镀液中溶解的速度[7]增大,夹杂于镀层中的含量减少,从而使沉积层颜色得以改善,略呈铜红色。此外,镀层亮暗与施镀时间也有关,化学镀时间短,则镀层光亮;沉积时间长,则镀层灰暗。这是因为,沉积初期镀液中Cu2O含量少;随着施镀时间的延长,产生的Cu2O不断增多,逐渐引起夹杂共沉积。
化学镀铜液中加入添加剂后,所获得的铜镀层外观有改善,加K4Fe(CN)6的镀层呈红褐色,加a,a’-联吡啶的镀层呈铜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