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面对古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陈仁海大师给笔者讲过这样一件事,他说,我国雕塑大师刘开渠从法国学成归来后,到中央研究院拜见蔡元培先生,当时在场的鲁迅先生对刘开渠说:“做菩萨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轮到做人像了”。鲁迅先生的话对刘开渠影响很大,由于刘开渠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说,鲁迅先生的话也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走向。但鲁迅先生的话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陈仁海认为,鲁迅先生讲的“菩萨”,应该是泛指佛教,佛教作为人类伟大的精神信仰与寄托之一,一直在追求世界和谐之道。佛教之道,绵绵不绝,究其根底,在明心见性,自净其意。心为诸法之本源,若人人修心正心,扩展胸怀,放大心量,熄灭贪、嗔、痴,由个体而家庭而小区而国家而天下,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这也是佛教之积极性所。
中国的瓷雕,佛教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而且也有不少精品力作。就“中国白”而言,以明代何朝宗大师“渡海观音”为标志,形成了德化以佛教瓷雕为特色的传统。陈仁海说,任何艺术家都有创作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必须服从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佛教题材作品应该既具有艺术价值,又体现“和谐由心”的社会价值。陈仁海的佛教题材作品仿古而不复古,既高度体现佛教倡导的“和谐”境界,又赋予作品以时代的精神风貌。
例如,陈仁海2006年创作的《千手观音》瓷雕,88厘米的观音,立于42厘米的莲座上,体态丰腴,百如满月,鼻梁隆起接额部,形成柳叶的弯眉。上下眼睑饱满,眼角下垂,千手栩栩如生,双耳几垂及肩,小口微含笑意。观音细发如丝,均根根到底,无一错乱。观音宝冠两侧各有一根飘带由肩垂下,与飘拂的长袖蜿蜒曲折至莲座,颇有“吴带当风”之韵。整座雕像精巧细致,神态如生,蕴含着高深莫测、令人肃然起敬的神秘感。此作品被故宫博物院陶瓷名家叶佩兰研究员赞赏为“天工造化,中华瑰宝”,是价值连城的永世珍宝。
(图:千手观音)
又例如,陈仁海创作的“欢喜就好”佛像瓷雕,更让人爱不释手。作品以福建闽南人“欢喜就好”的口头常用语为创作主题,对传统佛像进行了重新创意,赋予作品时代精神内核。作品不仅选用德化上乘瓷泥制作,精雕细琢,温润洁白,质感如玉,被藏家称之为“很好摸的中国白”。作品在人物形态上体现笑口常开,诙谐风趣的意境,值得称奇的是,作者对佛像的手臂进行了艺术的夸张,高高举起的手臂,直指云天,将内心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一经问世,人见人爱,市场一路看好,人们争相作为礼品赠送和收藏。
其它佛教题材的作品,诸如“慈航普渡”、“法海慈航”、“送子观音”以及北京2008年鸣钟祈福奥运年大典纪念瓷“终生和谐”等,都可称得上是陈仁海佛像题材作品创意创新的力品之作。
根扎中华沃土,心系民族情感
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创作营养,赋予作品浓郁而淳厚的感情色彩,是陈仁海大师创意创新思想力的一大特色。
从1999年起,陈仁海大师一直着力研究开发中国生肖纪念瓷雕,至今已历时十年。每年的生肖纪念瓷,他都以“贴近时代情感”为创意的思想主线,年年有创新,年年有新意。十年耕耘,十年收获,已形成了中国瓷雕生肖纪念品中的一道最具魅力的风景线。
陈仁海的生肖纪念瓷雕,形态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手法无论是简洁还是复杂,均都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均有各自的思想表达和情感所系。
例如,他创作的鸡年贺岁作品《梅竹闹春》,把一幅魅力的“闹春图”呈现在人们面前:公鸡站在苍劲的梅枝上,引吭高歌,母鸡与小鸡展翅在花丛里尽情的觅食、嬉戏,好一幅“全家福”的美景;梅花开得那么鲜艳,璀璨,花瓣似乎还有点点残雪,似有“风雨送春归”的意境;还有那破土而出的翠竹,竹节挺拔,竹叶摇曳,象征着“节节高”的意蕴!令人叫绝的是鸡旁、梅旁,一个镂空的大花瓶,朵朵相连的梅花构成了瓶身,节节高的新竹构成了瓶颈,这一独到的构思,和谐的组合,把人们期盼平安祥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梅竹闹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