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力推动“中国白”技艺创新
2003年10月,我国著名文物鉴定大家史树青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陈仁海缘何走俏藏市”的文章。史先生在文中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他说:“我作为客座教授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讲课,课堂里的学生突然发问:你们中国的瓷器为什么到现在为止一成不变?你们的瓷器来美国展览,为什么每次看到的都一样呢?你们始终是仿古,仿造你们前辈的东西,你们为什么不去创造呢?面对美国学生的提问,当时我无言以对。剥离掉古代的辉煌,四大发明的荣耀,中国的现代陶瓷艺术几乎就是一段尴尬的沉默。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福建德化等有着相当数量技艺高深却毫无创意的工匠和面孔陈旧过时的瓷器。瓷器的魂是创新,创新首先是思维的创新,如果后继有人只是单体的复制与克隆,那么手法技艺的模式化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消费心理的潮流。任何艺术都是要随着时代前进的。”想到这里,史先生特地讲了中国白的创新案例。史先生说:“福建德化有一个叫辛默楼的品牌,陈仁海‘中国白’、‘中国红’瓷雕最为名贵,文化含量也最高。陈仁海之所以能如此突出,一方面源于他传统文化基础坚实,另一方面是他的思想开放,能及时地吸取并消化时代文化思潮的精华,转而化生出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杰作,而这后一点,恰恰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史树青先生独具慧眼,一语道出陈仁海的“中国白”、“中国红”走俏藏市的秘笈:“思想力”,陈仁海的思想力。正是陈仁海的思想力,开启了“中国白”发展的新纪元。
在德化土生土长的陈仁海,从小对德化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崇拜,超乎了寻常人的感知力。他喜欢到古瓷窑址游玩,喜欢听烧制工匠们讲述德化瓷烧制故事,喜欢何朝宗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喜欢独自到盛产高岭土的矿点作奇思妙想,喜欢在内心深处编织一个陶瓷艺术家的梦想。
从1989年开始,他曾多次拜访启功、赵朴初等名家大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营养和创作灵感。在拜见启功教授时,启先生鼓励他要继承德化中国白的传统技艺,要在传承与创新上下功夫。启先生谈了两个观点:一是中国白追求的最高境界应像玉的境界,没有上釉更能体现玉的质感;中国红应追求的是红而雅,美而艳,亮而柔的艺术境界。二是德化瓷雕不要局限于佛像弥勒、观音之类的传统题材,搞艺术的一定要贴近生活、反映时代,才更有感染力。对德化瓷有着天然灵气的陈仁海,在大师的指点下,上下求索,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以独特的理念与超常人的执着,叩开了陶瓷艺术的大门。经过十几年的潜心钻研与实践,终于创造出白瓷没有上釉而温润、明净、精巧、秀雅与玉媲美,不是白玉更胜白玉的“中国白”;研制开发了以中国白技艺为核心的“中国红”、“描金彩绘中国红”、“多彩冰裂沙金结晶山水中国白”、“五彩青花描金中国红釉中国白”等“中国白”系列精品、珍品和极品。
“弘文稽古寻先导,变法开元启后来”。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对陈仁海的赞誉,真实的表达了陈仁海的技艺创新风貌。
继承中国白传统技艺,是陈仁海思想力的首要着力点
陈仁海及他所率领的团队,每个人都吃尽千辛万苦,苦练基本功,终于成为了中国白传统烧制工艺的行家里手。
“中国白”是泥与火的艺术,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从配方、和泥,捏胎、造型、制坯、修坯到煅烧的制作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的疏忽,要有艺术家追求完美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产品在原型雕塑时就得用心诠释作品的创意;制模时要细心以减少模线的产生,如何分片和衔接才能不失原形的精髓;成形时的灌浆须不疾不徐以防起泡;修坯时得讲求工整及美艺;烧窑时要注意重心的安排以防止变形,火候须适当的调控才不至于过与不及;整个流程下来仍有相当比例的不良品须销毁。
“中国白”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山中挑,碓中敲,水里淘,火里烧,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全靠手工制作,相当费时,有的光制作过程就要五、六十天,其中各个环节的把握也是困难重重。
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和探索,陈仁海大师的中国白烧制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由他制作和监制出品的“中国白”,可以说件件都是价值不菲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