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经常碰到港人问乔世波,“这是你的‘马仔’啊?”乔总是急忙摇头说,“这是我的‘同事’”。乔世波认为,平等尊重,是大家在一起共事的基础。在华润,大家都有权力就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看法和建议,每个做具体工作的人也都有责任接受来自任何方面的建议和批评。
相互理解。在一个集体中,虽然大家因为“共事”而成为“同事”,但每个人会因为出身和阅历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性:特殊的语言风格,特殊的爱好,特殊的脾气,包括周期性的情绪不稳定,男女心理差异,等等。还有个人的心情差异,今天兴高采烈,手舞足蹈,那么万事好办;明天眉头紧锁,心事重重,可能干啥都烦。此外还有急脾气和慢性子的差异,对同一项工作,你说要抓紧,他说要慎重。凡此种种,怎么办?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沟通和调整。
学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在交流中实现相互理解,进而相互包容,这是对团队成员起码的要求。沟通起来,开始可能不容易交心,但一起共事久了,每个人的脾气、性格、人品都彼此了解了,沟通会逐步变得容易起来。沟通不都是“和平”的,大声“争辩”也是一种沟通。沟通要注意一条:一定要出以公心,以“为了工作”为惟一出发点和惟一目的,千万不能隐含个人私利。其实,谁都不傻,每个人都能识别“真诚”和“虚伪”。
相互信任。在尊重、理解的前提下,在共同的事业愿景的引领下,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很难设想,你在前面干事,他在后面猜疑,总在想你在做项目的时候是不是捞到什么好处了,这样的话,做事情时一定会缩手缩脚,项目就没办法进行下去了。那么,大家就不可能成为坚强有力的团队。
相互支持。在团队这样一个考验执行力的“系统”里,大家成为“同事”,就是为了干成事。在执行过程中,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负责工作中的一个环节,也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不能互相支持共同面对难关,那么自己这个环节的工作也无法完成,因为大家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实生活中什么情况居多呢?多数人会恪守分工,干好自己的事,不给别人添麻烦。这已经不错了,却仍是不够的。“分工不分家”,相互支持,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称之为团队。
相互支持,一种是“救急”,这比较容易;另一种是长期“协作”,这是很难的。能不能从外部市场上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首先要看团队内部成员间能不能做到相互配合与支持。这个问题说起来好像不难,但做起来很不容易。假设已经排除了“幸灾乐祸”这种不良心态,全是为了工作,也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强调“肥水不流外人田”,只想让大家支持自己;二是“亲兄弟明算账”,结果内部协作的成本往往比外部价格还高。这两种倾向都会损伤协作精神,导致“一次性买卖”。
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这是团队关系逐渐加深的递进过程。
乔世波还谈到,若想形成一个优秀的团队,领军人物特别重要。
首先,一个优秀的领军人物要尽量做到知人善任,用人所长。人无完人,但必有所长。如果能把每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平等地发挥其长处,这个团队的能量就一定是1+1>2。在这个过程中,要把“苹果”挂得高一点,让大家跳一下才能拿到;同时,要防止“一成不变”的“印象式”,要看到每个人的变化,并适时调整;还要把握“稳定”和“流动”的度,千万不能因为“好用”就老用而不提拔。
其次,优秀的领军人物还应该做到善于“推功揽过”。本来,功过自有评说,也自有其主,但在工作实践中确有个别人见到功劳往前凑,见到过错赶紧溜。如果我们的领军人物能够在论功行赏时多说“你们”(比如:你们干得好),在论错问责时多讲“咱们”(比如:这事儿咱们都没想到),那么不论是赏是罚,都会更加服人,领军人物会更有亲和力,团队就会更有凝聚力。同时,表扬和批评一定是鲜明的,因为,不表扬好的,就是纵容坏的;不批评坏的,就是挫伤好的。华润提出:允许经理人犯错误,给机会,事不过三。这样就不会挫伤激情,有激情的队伍能干大事。当然,激情多了也容易出错,要把握好“激情”与“理性”之间的度。决策的时候,理性要多一些,反复问“这样行吗?”。执行的时候,激情要多一些,要勇往直前。
再次,一个优秀的领军人物还应该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和成绩。在日常工作中,领军人物经常面对的是问题、困难、压力和不满,表现在眼神儿里就是一串串“问号”,表现在脸上就是“债权人”的“酷”,表现在嘴上大多是没完没了的“叮咛”、“开导”。华润金玉公司的一位副总曾这样提意见:“乔总,能不能多表扬我们一点儿?”这句话让我反省了好长时间。如果能有意识地把团队中各位成员的辛苦、智慧和成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上,让同事感受到来自领军人物的赞美和欣赏,那么,他们面临的外来压力就一定会变为内在的动力。
从这朴素的四个“相互”,和乔世波对“领军人物”的自省中,我理解了华润团队的凝聚力为什么这样强,理解了华润在扩张和并购过程中为什么如此顺畅。因为,我看到了“有容乃大”在管理中的必然性和由此带来的效率。
王安失败了,败就败在他的“不兼容”。
王安公司的失败,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看到“有容乃大”的逻辑必然性。
在八佰伴破产之后,前总裁和田一夫在回首往事总结教训时说:“温情有时是致命伤。如果当年我能拿出勇气,撤换弟弟,不让他当董事长,也许八佰伴就不会倒闭。”和田一夫非常同意当初媒体的一些评论:作为一家家族式的企业,八佰伴没有正确地进行人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