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道理在下游一样实用,比如国美、苏宁,海尔盯准的是客户的意图,这和他们的利益完全是一致的,按照共同利益去做,问题就解决了。我们的体会是,和上下游合作伙伴不能只谈价格,对上游,要采取措施,优化设计,节约成本,大家分享;对下游,比方国美,我们创造它真正所需要的利益—快速资金运转,实现最大价值。这样,国美也就不会老盯着价格不放了。
让“自组织”运转
《经理人》:从“正三角”到“倒三角”,由原来的垂直职能型到矩阵型,是对组织架构的颠覆。这无疑对海尔人的要求极高,从人才的深度与广度上看,海尔如何建立好的团队系统,从而确保人在能力上都可以胜任?
张瑞敏:怎样使管理模式跟上最前沿的变化?目前海尔人员差距很大,目标又高,没有太好的办法。我们只能尽快建立好自组织平台,如果集团变成一种自组织运转的话,为员工提供很好的氛围、平台与空间,在这上面他可能会运作得很好。换句话说,你负责北京市场或者是美国市场,那你就是它的主人。国际化大公司我也见到过,也交流过很多,但是它往往是一个短期的行为,你给员工这个任务,他只是为一个数来奋斗。然而,像戴尔的直销模式、丰田的看板管理,它盯住了怎么给用户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我们有竞争机制作为保障,所有的管理者,都是通过竞争出来的。包括到CEO这个位置上也是这样,现在我们的几个副总都非常年轻,这对他们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考察,将来不会有什么问题。
《经理人》:您也承认,在海尔“头儿”的因素还是起很大作用的,海尔也是一个很注重培养“自己人”的企业,目前海尔高层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是如何做的?与同类竞争对手相比较,“板凳深度”有多深?
张瑞敏:当年选拔一些年轻的管理者时,有些老领导质疑他们是否能做得好,我告诉他们如果这些年轻人做不好,不是他们的错误,是我们的机制不成。西方企业一切都是根据流程来做,人只是一个符号而已,所以企业定好了,管理者最多两三年就会轮职,而且不会乱。虽然海尔还不适应,但是这几年以来,一直要求每个员工成为SBU,成为CEO。将大目标分散为小目标,让每一个管理者都获得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有点像《淮南子》所云“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我给下属创造一个平台和环境,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追求,各负其责地去干。因此,海尔不缺乏人才梯队。
《经理人》:将来退休的一天,您希望人们怎样看待您对海尔的贡献?如果可以选择,您希望海尔记住您什么,忘记您什么?
张瑞敏:我不希望记住我,曾经有多少被称做经营之神的人物,今天他们的企业在市场上不行了,留住的仅仅是那么点回忆。因此,我希望每一个人到这个公司来,都觉得“我个人主宰”,如老子所云“太上,不知有之”。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够被肯定,否则不管你给他多少钱,他都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所以我为什么说“人单合一双赢”呢,就是让每个人感觉到这是我为用户创造的。当这种商业模式的文化一旦形成,有我没我,海尔都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