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单合一双赢”的商业模式,是他苦苦求索后找到的新路径
1999年11月,时任《经理人》杂志总编辑的于绍文专访张瑞敏,撰写的《张瑞敏:做大事到永远》、《留住张瑞敏》、《海尔激活休克鱼》系列报道,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至今让海尔高层念念不忘。
2010年5月,《经理人》杂志社社长于绍文第二次前往青岛海尔。第二次握手,张瑞敏一如11年前,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还是11年前那个“沙漠中孤独的行者”,但“探索了这么多年,走到今天,算是找到路径”。张瑞敏为自己的企业“苦旅”做了阶段性总结。
2010年是海尔多年流程再造后富有标志性的一年,张瑞敏将其评价为转折点和分水岭。以此为标志,经过长时间探索和实践,海尔推出了“人单合一双赢”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还没有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虽多年追随西方商业哲学,但学到的不过是单纯的管理方式,却无法去复制一种属于自己的模式”,张瑞敏认为,海尔全新的商业模式实践,不仅在改变着海尔,也正改变着中国文化下的中国企业!
11年来,海尔的流程再造经历了怎样的成功与挫折?张瑞敏新商业模式革命的内涵是什么?如何面对来自企业文化、个人观念的挑战?从“产品海尔”到“服务海尔”,海尔如何再出发?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接受了本刊独家专访。
思路终于倒过来
《经理人》:记得11年前,我们的采访是从“残酷”两个字开始的,现今您希望继续沿用这两个字,还是有其他的替代词?为什么?
张瑞敏:现在说恐惧更合适,不是口头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恐惧。我始终认为公司每天都可能倒闭,所以希望公司不断变化,一定要跟上这个时代的变化。怎么能够使企业持续生存下去,这是很重要的。很多非常不错的企业昙花一现,有些号称可以做百年的企业转瞬即逝。因此,我要打造一种商业模式,即让企业变成一种自组织,能够自运转、自创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恐惧也是一种动力,如果光恐惧,就什么都别干了。
《经理人》:海尔的销售额由11年前的162亿增长到了1243亿,这样的增长,您满意吗?海尔一直在不断的否定自我中成长,这11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功,同时又否定了什么?
张瑞敏:从发展速度上看,和自己比是比较快的,但是处于互联网时代,仍是落伍的。11年来,我们总结,公司在战略方向上始终没有变,就是要做人单合一,坚持做下来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当然,期间也走过不少弯路,有几次几乎做不下去了。例如投资几千万的ERP在海尔就是不灵,那几个月就像瘫痪了一样,光销售这一块就损失了几十个亿不止,因为组织结构没变,拿出一个新的流程来,这两者根本对不起来。流程做得再精密也是企业内部资源,并没有考虑客户导向。后来我们再做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都是把组织结构和团队先做起来,再去建立相应的流程。如果孤立的做,到最后只能是油水分离,只有把思路倒过来,才能水乳交融。2008年,我们又取消了DC库,力求真正做到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那时候,外面评价海尔死定了,但事实说明我们活下来了。
《经理人》:您也讲过这种模式成功的标志是能够自我复制,别人不能复制。现在海尔是否能够成功自我复制,衡量成功的具体标准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