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认识到,即便西方企业经历了这样一次危机,但是他们仍然有上百年的历史积淀,这是中国企业无法比拟的。而且谁都会有危机的,每一天都存在危机,关键看自己在危机面前的选择。西方的跨国公司面对这次危机,虽然准备不足,但是很有壮士断腕的气魄,裁员、减产、剥离非主流业务,这些行为是他们度过危机的方式。这是智者的行为,也是中国企业今后学习的榜样。
在危机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个智者,也就是说,企业一定要明白如何应对,思想上有所准备。金融危机这盆“冷水”,实际上也是一个反省自身的机会,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是否已经保证自己度过这次危机?很明显我们做得还不够,如果这次金融风暴的中心在中国,可能中国企业的破产倒闭现象会十倍甚至百倍于美国。这就是中国企业需要改进的地方。
审慎并购
《中外管理》:现在许多受到波及较小的企业都开始进行“抄底”,认为这是一个扩张的大好时机,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这是最佳的收购时机么?
赵恒:当一件事情所有的人都说可以做的时候,那就要重新审视了。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大把大把的花钱,而是有冷静的头脑去分析。别人危机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有能力去拯救别人的危机?其实此时去“抄底”欧美,跟拯救他们有什么区别?
中国文化向来讲求“慎独”,意思就是说要先独善其身,然后再审慎行事,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因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我认为此时应该可以收购资源,同时可以买他们的技术和人,但是绝对不能去买他们的企业。因为收购企业势必面临另一个问题: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学习阶段的中国企业,是没有能力管理国外那些大公司的。可能在中国企业家的传统思维里面,觉得并购自己的竞争对手是一件很有成功感的事,看着自己的企业扩张、资产规模扩大、员工增多,都会给企业家带来愉悦感,可这种愉悦感是否是自己能够消化的,却并不去考虑,这种观点非常致命。
《中外管理》:达索在并购问题上把握的原则是什么?有哪些可以被中国企业所借鉴?
赵恒:达索在并购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所有的并购计划都要与自己的战略相符合,要对我们的业务发展和整个公司的发展战略是一种促进作用,简单地说,对企业的发展有价值。
我记得早些年的时候中国企业谈并购,追求的是1+1=2的效果,近几年追求的是1+1大于1,但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这么理想化,1+1有可能小于1,并购进来的,很可能是一个包袱。
就达索而言,我们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即使今天想买我们的竞争对手也是非常轻松的事,但买来的意义何在?一般来讲你有力量把你的竞争对手买下来,不可能是希望得到他的技术,因为你的技术肯定比他领先,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有的时候你也不一定图他的市场,因为你已经比他领先了,市场肯定是对你更加认可的,你何必要去买他?既然并购什么目的都没有达到,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帮助,为什么要做呢?许多中国企业家寄希望于并购让企业规模呈几何倍数的增长,这实际上是一种投机心理,是对自己信念的怀疑。你要知道你的目标在哪儿,一定要坚持这个目标才行。
苦修内功
《中外管理》:中国企业家的投机心理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在中国市场上有很多取巧成功的案例,这也应该是中国企业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