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企业里面有没有类似现象呢?目前我们看到一个很接近的现象:台商到深圳、东莞等地设厂,工人动辄数千人,但台商一定会带去在台湾已经训练好的工程师和车间主管。这种台商自己带去的台湾干部就等于汉朝的回避本籍人员,他们和老板的利益是一致的,语言是相通的,而且他们的家属都还在台湾,属下的领班、工人则都是当地人。
这种结构从汉朝一直维持到清朝:官是外边来的,吏(书吏、书办)是当地的。外来的官员对当地的资料两眼漆黑,一无所知,对当地有多少亩地、收多少费等一无所知,全靠当地掾吏帮忙。当地掾吏终身停留在本地,很难上升。明清时代吏这一阶层是很难考取功名的,他们的专业非常狭窄,他们的出路远比汉朝人困难。汉朝的掾史只要自己努力,能干的人十年的时间里能从县升到今天省长、部长的位置。汉朝人才的征用是非常灵活的。
因此我认为汉朝是两级制的关系,而不是三级制,到东汉时,三级就越来越多了。仿佛一个公司的子母套,即下层的单位是比上层的单位小的模型。子母叠合的形态层次不能太多,层次太多的话信息走得慢,下达命令也就很慢,人员升迁也会很缓慢。从三等官升到一等官,十年升上去没太大问题,而从五等官要升到一等官中间还有二等、三等、四等挡路。一个好的公司结构不应有超过三级以上的层次。但这一制度还不稳定,因为监督人员会变成一个新的层次,汉朝就多了部刺史这一级。现在西方就多出了许多副总裁,二十年来我们很少看见公司里没有副总裁的,往往副总裁里还要加上一个执行副总裁,几个副总裁里还加一个主任副总裁,岂不是又多了一级了?
从西汉制度的完成到逐渐的毁坏,经过一百五十年,到东汉就已经坏掉了。西汉的后期有一点点毁坏,但坏得不多。西方从大型企业出现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迅速成长。美国是新开发的国家,煤、铁、石油等资源的开发以及新资源的发现使美国猛然出现了大企业。当时汽车工业是个龙头工业。
美国从19世纪末到1930年以前是一个时代;1930年开始大衰退,这个衰退也是因为泡沫破了;到“新政”以后重整,才再度发展起来。所以直到20世纪初期的几千上万人的大企业,才有层级的分化,有了总公司、母公司、分公司的配置。从当初的子母配套到今天的逐渐老化,也不过经达了百年的时间。老化得相当快,中间还经过了两次到三次的衰退。经济衰退时,要更换龙头产业的种类。现在美国正在换龙头,要把信息工业换成生物科技。这一转型正在进行,不到几年又将迅速发展。
这种子母结构有坏的过程。
一个是刚才讲的,监督人员越来越多,并且管官的官比管事的官多;第二,掾吏经过几个世代的人员更替,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阶层,就是地方大族垄断了当地权力的阶层。也就是说不再自由选拔,穷人永远选不出来。东汉的世家大族基本上是靠掾吏这一阶层来形成的。
美国如今的公开竞争也逐渐在衰退,50年代开始,大量的外籍人员到美国去,凭学问和能力,发展很快,但他们上不了经理层。经理受若干优势族群的影响——必定要出自哪个学校,必定要在哪些公司历练过——特殊利益集团逐渐固定化,人才的选拔就差了,即使最好的人,不在圈子内,他的上升速度也会很慢。这一现象,工业界如此,学校里如此,政治界更是如此。我们看看今天美国的参议员、众议员,已经开始出现世袭现象,两代或者三代都曾担任州长、市长、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