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得来不易,失去得更快。初来乍到的张帆语言不过关,对餐馆的菜名更是迷迷糊糊,因此很快就被老板炒了鱿鱼。
从一名清华的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变成一个连端盘子都被人拒绝的人,张帆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为了生存,他每天还是继续出门找工作。
张帆先后在硅谷的两家创业型小公司工作,不过都是在生产线上忙碌,而且时间也只有几个月,倒不是他做不来,而是这两家小公司很快就倒闭了。
换到第三家企业,终于稳定了,那是一家图像设备处理公司,张帆作技术员。直到一年后,他开始反思,自己来美国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给一家无名小企业打工吗?自己当年在清华是精英中的精英,如今又怎能甘于平庸?他决定重新进入校园,而且一定是像清华一样的名校。
他决定申请斯坦福试一试。在通过托福等一系列考试后,张帆又递交了一份自己在清华大学的学分证明,终于从数千名应试者中脱颖而出。1995年夏,他不仅得到了斯坦福的全额奖学金,还直接进入大学三年级学习经济学。
进入斯坦福的张帆依然像当年在清华时一样,边学习边打工。其间他还获得了到华尔街实习的机会。张帆第一次实习的公司叫SmithBarney。这是一家在华尔街刚刚崭露头角的小型证券经纪公司。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证券分析师这个职业,尽管只实习了3个月,但张帆已对这份工作萌生了极大的兴趣。
资本猎手
1997年,张帆从斯坦福毕业后,进入了高盛公司,由于其华裔背景,张帆被派到高盛亚洲的香港分部工作。张帆在高盛的那两年,正赶大批中国企业的上市热潮,而他也有幸参与了中移动、中石油、和记黄埔等众多知名企业的并购及融资业务。
虽然每天接触的都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型企业,每个项目涉及的金额也动辄高达数十亿美元,但张帆却从涌动的资本大潮中发现,未来中国经济的希望将在众多中小企业身上,虽然现在他们还未长成,但这些生命力旺盛的新兴企业今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引擎。从那时起,张帆开始对直接投资以及中国的中小企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1999年,希望充实自己的张帆再度回到斯坦福大学,只不过这一次他进入的是身价最高的商学院,攻读的是MBA课程。
在那期间,张帆结识了不少投资人,TimDarper便是其中的一位。Tim早年毕业于斯坦福的电子工程系,其家族在美国投资界享有盛誉,历史上投资过的企业数量已超过200家。
张帆与Tim相识后,十分谈得来。2000年,TimDarper募集了一支全新的基金——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并开始组建亚洲管理团队。年轻有为的张帆被Tim看中。
2001年,张帆以德丰杰亚洲副总裁的身份回到北京。事实上,正是由于他的敦促,Tim才同意在北京设立办公室,因为此前,大多美国投资公司往往只是一到两个月才来一次中国看一下项目,回总部报告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投资。
张帆认为,只有在中国扎下根来,更多的与中国企业接触,才能看清他们以做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