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烧造:通过对火焰的把握控制产品色彩
制陶是世界性的,而制瓷则是中国人发明的。瓷器制作有赖紧密相关的3个条件:高温烧成技术、原料的精选和釉的发明。从抟埴敞烧到引火入窑、提高火温,再到掌控火候、精练泥釉,对火焰的把握直接关系到瓷器的胎质、釉色、光泽和肌理,是中国传统制瓷技艺的核心成分。我国窑工擅长利用火焰的性质和变化,来获得变化万千、绚烂奇丽的“窑变”釉色,其识别和掌控火焰的才能独步世界。
中国瓷器有土脉细润、均匀致密的品质,这得益于对泥料的精良加工。中国传统制瓷有一套制练泥料的独特技艺,即便制备完成的坯泥,在坯工手上还得反复搓揉抟滚,“熟练”一番。该技艺还讲究釉料的附着性、流渗性和透明性,由此造就的“若玉”感及千古延续的经典釉色,既有丰富的科技含量,更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美学和人文追求。
目前,陶瓷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共有11位,几乎囊括了各种陶瓷烧制技艺,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左右。此次来京参加大展的国家级传承人有陕西的孟树锋、江苏的汪寅仙,他们将演示耀州窑陶瓷和宜兴紫砂陶的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邱双炯、张禄麒、玉勐、李人帡等,将分别演示福建德化瓷、贵州牙舟陶、云南傣族慢轮制陶、广西钦州坭兴陶的制作工艺。
塑作:贵如神像,贱若童玩
塑作是针对软质材料的一种增补性技艺类型。通常选用可塑性较强的软性材料,以逐渐增补的方式完成某种立体造型。在世代延续的应用实践中,塑作以贵如神像、贱若童玩的各种形态融入民间社会生活,其基本制作材料为粘土、米面、食糖、纸浆、棉花等,有抟、捏、堆、贴、剪、吹、浇、拉、粘、模塑等造型手法,以及绘、染、刻、划、点、戳、印、插、缀等装饰手段。
塑作品类样式丰富,有泥塑、面塑、糖塑等材料类型,也有捏塑、堆塑和扎塑等技艺类型。塑作技艺一般用于寺庙造像、民居和家具装饰及摆设品制作,也在节庆祭祀供奉、祈福纳祥、喜庆娱乐习俗的食品制作中得到普遍而通俗的运用。逢年过节,百姓多依俗用米面、饴糖制作食、赏俱佳的塑作,譬如华北中原一带的捏塑面花,江南吴越一带的模塑米糕和西南巴蜀的浇塑糖人。
目前,共有十几位塑作类的传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涉及的项目有泥人制作、漆线雕等。在此次大展中,国家级传承人河南浚县泥咕咕传人王学锋、福建厦门漆线雕技艺传人蔡水况进行了现场演示。
金作:3000年的工艺光彩照人
金作是五金錾锻中最光彩照人的部分,它是以黄金为材料制作首饰、实用器皿和陈设摆件的传统手工技艺,其中也包括用黄金装饰它物的相关技艺。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先民已较熟练地掌握了采炼黄金和制作金器的基本工艺。
由于黄金本身十分贵重,使得金作成为行工极为讲究、工序极为繁复的一种精巧手工技艺。金作有铸造、捶揲、花丝、镶嵌和錾刻等主要工艺,花丝和镶嵌是其中的核心技术,被称作金细工艺。金的熔点为1064.43摄氏度,液态流动性较好,冷凝时间也较长,可用范模浇铸方法铸造较精细的作品,方法与青铜器铸造基本相同。
在此次大展中,来自河北的省级传承人马福良进行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演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心一演示了上海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来自江苏的省级传承人葛义根、王必生展示了南京金箔锻制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