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能用自己的观点改变世界的人,值得被倾听。
对话马岩松:我是一个有感情的建筑师
B=《商界时尚BIZMODE》M=马岩松
“北京的美,在建筑周围”
B:最近这半年你几乎没接受什么采访,在忙什么?
M:忙,确实是忙。你看我工作室这么多人,一半忙着设计,一半忙着深化设计。
B:深化设计?
M:你要知道从概念设计图到建筑施工图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相当于深化设计。在国外通常是有专门的机构来做这件事情的,比如说现在快要完工的“梦露大厦”,在我们的设计中标之后,施工方拿他们做的建筑施工图来给我看,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在有些细节的实现上,他们想得比我们还周到。在国内情况就不同了,很少有专门的人来做这事。我不想总是听有人跟我说“这个盖不了”,“那个不能实现”,更不想我们创作出来很好的东西,最后盖出来的效果却是个打了折扣的“山寨版”。所以这个工作就要我们自己来做,然后盯施工。这耗费了我们大量的精力,但没办法,必须去做。
B:说说设计,最近有哪些新项目?
M:在北京有两个项目是我们正在做的。一个在CBD,东三环那边,那是个挺有意思的东西。你看CBD那儿高楼林立,特钢铁特冷血的劲儿。我们做的也是一个摩天楼,但它看上去像是一个“融化”了的高楼,跟周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也是在表达我们的一种独特态度。
另一个在美术馆对面。那个地方挺特殊的,周围都是很矮、很老、很“北京”的建筑,所以我保留了老北京的那种氛围,选择了一种既能跟环境和谐,同时又非常现代的建筑方式。
B:这两个设计好像正好是你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种如“梦露大厦”,几乎不考虑周围,就往高大威猛里盖;另一种好像“北京2050”,是完全服从地,打骨子里融入环境。
M:在“没有历史”的地方,我描绘未来;在“历史丰富”的地方,我就是历史中的一个小节点,连着过去,也连着未来,不能胡来。
B:可能因为你是北京人的缘故,对北京的感情似乎特别深,“北京2050”的那个设计带有你的强烈个人色彩,同时也唤起了非常多人的共鸣,在这方面你是怎么实现的?
M:我经常举一个例子,西方人喜欢把房子放在中间,剩下是一片草地种出点儿树。但是中国人希望把房子给打碎,最好看不见这个房子,房子跟自然都是混合着的,北京更是这样。老舍以前说过一个话,说老北京的美不在建筑本身,而在建筑周围的空间,总是有空。情感就发生在建筑周围的空间里面,那些鸟、那些树——从这些角度看建筑,你总感觉它是美的,因为你的心情是美的,周围的空间是美的,最真实的。
这些符合当代中国人感觉的东西是应该流传的,但我不希望是复制传统。“北京2050”就是这样一次尝试:“CBD上空的浮游之岛”认为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连接,而不是分割,更不是简单地追求高度;“未来胡同”在乎人的生活,同时与北京悠久的传统相得益彰;“天安门人民公园”是一个更加大胆的假设,是一个每个人每天都愿意来参与的城市空间,不仅成为真正的人民文化中心,也将成为北京城中心最大的绿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