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简介:
1975年出生于北京。
2002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和SamuelJ.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
2004年回国成立北京MAD建筑事务所。
重要作品包括:
2002年“浮游之岛”——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方案,作品被中国国家美术馆馆藏。
2004年广州800米双塔。
2006年,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中中标的“梦露大厦”,广州国际生物岛,长沙文化中心。
2007年,厦门博物馆,三亚凤凰岛,世界岛之东京岛,鄂尔多斯博物馆。
2008年,北兵马司胡同32号,嘉德艺术中心,北海海湾新城。
马岩松建筑理想的展现似乎总是有点拧巴。当人们以为会出现一个棱角的时候,他给了你一个曲线;当人们期待一个新高度的时候,他却拿出了一个平面。它们形态各异,却都命中注定般烙印着MAD风格;它们前卫大胆,却似乎能与周围环境达成一种戏剧化的和谐。在建筑的无人区里,马岩松左顾右盼,信手拈来。
“中国没有建筑,只有房子。”
梁思成先生几十年前的一句话,仿佛成了现代中国正身体力行实践着的预言。一向以文明古国自居的中国仿佛吃了猛药,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着各类旁逸斜出的建筑创意。当我们经历过高楼乍起,CBD林立,大工程层出不穷等后工业时代的激昂亢奋之后,却仍旧无法逃避“千城一面”的抨击和作为“世界建筑实验场”的危机。
就在这样一场造城运动方兴未艾之时,我们忽然发现一个重要角色却不出意外地缺席了这场盛宴,那就是中国本土建筑师。他们好似一群隐形推手,激动着却若有似无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但只有极少数的一群人能够引起我们的注意。
“中国建筑师是群神秘角色。他们曾是世界建筑领域中一些最为杰出的形态的创造者,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又默默无闻,与绘图员、木工、建筑工人无异,即便是在那些宏大建筑的创造过程中,他们也被视为无足轻重的一员。”(出自MAD《疯狂晚餐》)
建国以来,中国的建筑设计领袖便以大规模的设计院为主,鲜有设计师闻名。直到最近十年,一批独立建筑师迅速成长:张永和、马清运、马岩松、王澍、朱锫、王晖,甚至包括半路出家的艾未未等等等等。这并不是一个很长的名单,但却是一个很强的名单,他们企图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一个过去与现在交融的中国。
在这个名单里,马岩松无疑是最惹人注目的一位。
他年轻、大胆、卓越。
他有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和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的工作经历。